醫療衛生體製改革進程

醫療衛生體製改革主要包括衛生和醫療兩部分,但是由於曆史上一直沒有明確的區分,所以本章將二者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回顧,而醫院改革則作為本部分的主要線索。按照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階段性特點,結合醫療改革的實際進展情況,將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劃分為五個階段,並逐一分析每一階段的社會經濟背景,改革進程及階段特點。

1.計劃經濟時建立了完善的農村和城市醫療網絡

1978年到1984年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第一階段。

(1)社會經濟背景。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政府堅持了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結合等一係列正確方針路線,建立了完善的農村和城市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並取得了顯著成就。據統計,中國人均期望壽命從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1981年的67.8歲,新生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降低到1981年37.6‰,孕婦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衛生事業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國家在經濟上瀕於崩潰,財政基礎薄弱,衛生費用緊缺;醫療衛生隊伍青黃不接,領導水平、技術水平、工作效率都十分低下,從粉碎“四人幫”到1978年期間雖然做出過一些努力,但是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恢複。很多醫療機構硬件設施落後,醫生護士比例失調,護理人員不足,專家、學者、專業人員知識老化;許多地方疾病多發,衛生狀況差。

與此同時衛生係統長期隻重數量不重質量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控製,導致我們不得不思考新的路徑進行恢複性的改革的孕育。1978年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行,拉開了中國30年改革的序幕,一方麵為醫改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麵經濟體製改革深刻影響中國社會的發展,不斷為衛生事業提出新的要求。

(2)改革進程。本階段的改革主要針對“十年浩劫”對衛生係統的嚴重損害進行調整、建設;同時,也包括培養相關人員業務技術,加強衛生機構經濟管理等內容。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衛生部門也以此作為契機,根據黨的建設路線開始加強對衛生事業的管理。1979年,當時的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在接受采訪時提出“運用經濟手段管理衛生事業”,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提出“衛生工作重點轉移到醫療衛生現代化建設上,建設全國三分之一重點縣”。同年,衛生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出了《關於加強醫院經濟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接著又開展了“五定一獎”和對醫院“定額補助、經濟核算、考核獎懲”的辦法,並展開了試點。

傳統醫院管理的弊端在這一階段逐步顯露出來,隨後加強醫院管理的政策相繼出台。1981年3月,衛生部下發了《醫院經濟管理暫行辦法》和《關於加強衛生機構經濟管理的意見》,開始扭轉衛生機構不善於經營核算的局麵。在此基礎上,1982年衛生部頒布《全國醫院工作條例》,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對醫院相關工作要求。

在加強對醫院管理的同時,也開辟了醫療主體多元化的先河。1980年,衛生部《關於允許個體開業行醫問題的請示報告》得到國務院批準,這為轉變國有、集體醫療機構一統天下,形成多種所有製形式並存的醫療服務機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家對醫療資源投入的不足,促使國有醫院的改革更加順利地進行。

(3)階段特點。本階段是恢複與改革之間的過渡時期,1980年之前基本上進行恢複性質的建設工作,1980年之後當建設全麵展開使更多的弊端顯露出來,重點開始向改革轉移,其中主要的是醫療機構內部的一些調整。但是這些調整都隻是管理上的修修補補,並沒有涉及體製上的變革。所以說這個階段隻是醫改的孕育期。

2.醫改元年,核心思想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

1985年到1992年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第二階段。1985年可謂是醫改元年,在這一年我國正式啟動醫改,核心思想是放權讓利,擴大醫院自主權。

(1)社會經濟背景。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經濟體製改革全麵展開。這一時期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加強經濟管理到經濟體製、科技、教育、政治體製等各個領域全麵展開。這為1985年中國醫改全麵展開奠定了基礎。

(2)改革進程。標誌醫改啟動的事件主要有兩個:一是1985年1月召開的全國衛生局廳長會議,貫徹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精神,部署全麵開展城市衛生改革工作;二是同年4月,國務院批轉衛生部《關於衛生工作改革若幹政策問題的報告》(國發〔1985〕62號文),62號文提出:“必須進行改革,放寬政策,簡政放權,多方集資,開闊發展衛生事業的路子,把衛生工作搞好”,由此拉開了醫療機構轉型的序幕。

為了推動改革的順利進行,1985年8月衛生部下發《關於開展衛生改革中需要劃清的幾條政策界限》,作為更好貫徹62號文的補充性規定。1989年國務院批轉了衛生部、財政部、人事部、國家物價局、國家稅務局《關於擴大醫療衛生服務有關問題的意見》(國發[1989]10號文),文件提出五點:第一,積極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製;第二,開展有償業餘服務;第三,進一步調整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第四,衛生預防保健單位開展有償服務;第五,衛生事業單位實行“以副補主”、“以工助醫”。其中特別強調“給予衛生產業企業三年免稅政策,積極發展衛生產業”。這個文件進一步提出通過市場化來調動企業和相關人員積極性,從而拓寬衛生事業發展的道路。

1988年11月,國務院發布衛生部“三定”方案(即定職能、定機構、定編製)。這一方案確定了衛生部的基本職能,要求對直屬企事業單位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1989年11月,衛生部正式頒發實行醫院分級管理的通知和辦法。醫院按照任務和功能的不同被劃分為三級十等,這一辦法能更客觀地反映醫院的實際水平,同時也有利於醫院在政府的控製下展開有序的合作和競爭。

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成果,1989年2月14日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下發《“七五”時期衛生改革提要》和《衛生部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九點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各領域改革的政策。

從1990年開始,衛生改革不斷邁上新的台階,全國衛生廳局長會議在貫徹十三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同時,總結了衛生改革的經驗,提出進一步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要求。同年5月衛生部成立《中國衛生發展與改革綱要(1991—2000)》起草小組,此綱要先後草擬了12稿,不斷地征求意見,討論修改,這個過程對深化各部門對醫改的認識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