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0”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模式,試行一段時間後,鄉鎮衛生院院長、骨幹醫生的收入有所減少;農合辦原來可在醫療單位籌集一部分辦公經費,現在也不行了;衛生局內部向承包衛生院業主收取的管理經費也終止了,都給個人利益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
衛生局長吳友忠及其班子成員堅定醫改主線不動搖,醫療體製改革是大勢所需、人心所向,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實到老百姓中去的重要舉措。作為衛生部門內部人員,一定要以大局為重,服從大局,服務大局,為了老百姓利益犧牲個人利益是值得的、光榮的。
改革是利益的調整,醫改也是一樣,是一場利益調整的革命,一鍋飯讓老百姓多吃點,部門工作人員的利益就受到衝擊。
在這場醫改過程中,衛生部門內部的利益受到了一些衝擊,工作人員工作的艱辛,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大的……
“到鄉鎮衛生院出10塊錢門診看病,出100快錢住院治病,政府在搞活動,有病的快去看,快去治。”老百姓奔走相告。醫改初期,全縣25所鄉鎮衛生院門診爆滿,床位緊張,醫務人員告急。
鄉鎮衛生院交10塊錢看病,雖然便宜了,但病好得慢了,醫生不下好藥了,打“吊水”也少打了,以前出錢多的時候,什麼病都可以“吊水”,陸續有老百姓到縣政府上訪,幾個衛生院出現了病人要打“吊水”而打醫生的情況。
鄉鎮衛生院的基本藥物是騙人的,雖然錢少,但診不好病,要錢還是要命,要命就到個體診所來看。此時謠言四起。
25所鄉鎮衛生院急救藥品、常用藥品短缺。他給11家中標的供貨企業打電話,為什麼中標的品種不配送。得到的答複是,你要的藥我們都要倒貼,你的“10+100”模式又讓利潤高的藥進不去,對不起,沒貨。
為了這次改革,藍山縣將25個鄉鎮衛生院重新納入體製內,醫務人員的工資參照事業單位的標準來核定。
關鍵問題是要權衡各方利益,醫務工作者是醫改的新主體,若其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農民利益也將無法長久保障。
他分析,醫務人員的新績效工資分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前者占績效工資總量的60%,隨工資按月發放;後者占績效工資總量的40%,依據工作量和業績按年度考核發放,即對醫生進行“二次獎勵”。
“這個40%的獎勵太少了。不管工作努不努力,多少總能拿到一些,差異不大,不能激勵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有一點‘吃大鍋飯’的味道。”封舉林說。
“在這次改革中,醫務人員是最受衝擊的,他們的勞動強度加大了,付出也很多。”吳友忠表示,因此下一步應調整績效工資製度,績效工資的總量要按照機關事業單位的標準增加30%。另外,獎勵性工資應占績效工資總量的70-80%,加大二次獎勵考核機製力度。“這樣才能體現多勞多得,以免陷入‘大鍋飯’局麵。”
“我最擔憂的問題是,工作量增加以後,加大了出醫療事故的風險。”蘭小青表示,由於病人成倍增加,醫護人員對病人的治療觀察自然沒那麼細致,發生醫療意外的幾率也變大了。他說,此前鄰村就出現過類似的事情,雖然沒有造成大事故,但這引起了大家的高度警惕。
“如果不增員,醫院根本沒有空閑去做公共衛生服務。”封舉林還表示,以前醫院會定期組織一支公共衛生服務隊下鄉去給婦幼、老人建檔案,做體檢等。現在醫院人滿為患,根本抽不出時間和人員做這項服務。雖然醫院在調整,但缺人手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對此,吳友忠表示,藍山縣8月份已經在公開招聘105名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和工作人員,專門為鄉鎮衛生院業務量攀增配備,隻是目前招聘工作正在進行中,這些問題需逐步解決。
“由於目前改革僅限於鄉鎮衛生院,未覆蓋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村衛生室,導致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的生存受到衝擊。同時,縣級醫院也在提出同樣的改革要求。”吳友忠認為,改革是一種新秩序的建立,政府必須把握和控製好局麵,一旦沒把握好,就有可能造成透支或者利益失衡,引發“崩盤”,“我們隨時都要把控這項改革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
“藍山縣的改革不會就此止步,下一步我們的工作量非常大,現在的模式為下一步公立醫院的改革奠定了基礎,探索了新的途徑。”魏湘江表示,“如果全國新農合籌資水平從人均230元提高至300元,隨著新農合資金的進一步增加,鄉村一體化管理的建立和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我們縣將研究和製定農民在村衛生室和縣級醫院看病的門診、住院補償辦法,“免費醫療”將覆蓋三級醫療全網絡。”
“上麵的笑了,下麵的笑了,醫務人員卻笑不起來。”無意中的一句感慨,道出了藍山新醫改擺在當下的現實問題。目前由於醫改,鄉鎮衛生院麵臨的諸多困境亟待進一步的改革。
經過探索與實踐,“10+100”就醫模式讓農民得到的實惠很直觀,農合資金效益實現了最大化,醫療資源的管理更趨簡單化,醫療資源運用也更加合理了。正是因為這項惠民工程日漸被老百姓認可,來鄉鎮衛生院的看病人數日漸攀升。
“你也看到我們上午多忙,病人多了,工作量比以前翻了幾倍,從早忙到晚,加班也是常事,護士站的壓力好大,前幾天有個同事累得冠心病都發作了。”竹管寺鎮中心衛生院護士長楊立萍對記者倒苦水。她還坦言:從工資總量上算,工資是增加了,但和付出的工作量相比,收入並沒有增加。
要保證鄉鎮衛生院的公益性,承包、托管、責任製的管理製度本身就是趨利,不取消鄉鎮衛生院的承包、托管、責任製公益性無從談起。
“五年以後,不出十年,中國的醫療保險一定會由現在的部門分散管到政府來集中管。”魏湘江預言,“現在我們是部門辦保險,多頭辦保險,藥品目錄、繳費標準、報銷比例等均不統一,政府將來會成立一個醫療保障局。”
魏湘江在接受湘聲報記者采訪時說,“要真正實現一個地方的穩定和諧要從民生做起”,一句話道出了其執政理念的核心。主政藍山以來,魏湘江把民生難題排了個序,醫療,教育,住房等,然後一個個著手解決,而醫療保險在他眼裏則是“民生之首,幸福之基。”在他的履曆中,有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這讓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多了一種視角和思路。
幾年來,在外地人眼裏,改革和創新,已經成了藍山的“標簽”之一。當地一位退休幹部說,“魏湘江對藍山的發展很有思路,思維超前,我們都有點跟不上。”
令魏湘江不能理解的是,一些媒體從一開始就對“藍山醫改”充滿質疑。“做基本醫療製度的改革我們感到力不從心,我們做了一件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整個社會大氣候還沒有形成,我們率先探路,是孤軍深入,單兵作戰。”
“繼續推進的難度大得很,下麵再走就很難了。”魏湘江坦言。
按照他的計劃,第一步改革主要解決農民就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現在進行的第二步改革是解決農民看大病、看重病的困難,下一步要做一個惠及全民、覆蓋全縣的醫療報賬製度,讓城鎮居民,包括公職人員都能夠享受到限額付費的優惠政策。
下一步的改革有體製上的困難,新農合由衛生部門主導管理,城鎮居民和機關幹部的醫保由人社部門管理,大病醫療救助由民政部門管理,這其中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又參與了市裏的統籌,“要做到三保一金的統一整合,多規運行,難度可想而知”。
新模式大大減少了醫療浪費:“10+100”模式,其根本點在於“兩個控製”,即控製農民個人自付費用,控製醫藥費用過快上漲。其目的在於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杜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其內在聯係在於控製過度醫療,建立科學合理的醫療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