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局長的“霹靂手段”

30年前母親因病無錢醫治去逝,當時的情景深深的烙記在他的腦海,履新衛生局長,他暗下決心,用對母親的感情對待全縣人民。

37.關於醫療的三個故事

濟慈說,“誰也達不到頂峰,除了那些把世界的苦難放在心裏,並且日夜不安的人。”

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年代。吳友忠最大的心願就是有個“華佗”能把母親的病治好。他甚至常常做一些古怪的夢,夢裏自己變成神童仙子,長一副輕盈的翅膀,騰雲駕霧飛翔在崇山峻嶺、懸崖峭壁,采來靈芝仙藥為母親治病。

他常跟同事們說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說他當鄉村醫生的故事。他說自他有記憶起他母親就有病,但母親不到醫院去看病,而是經常自己到山上采一些草藥回來煎水喝,實在抵不住了才到村衛生室去打一針,就這樣扛著。

1979年,吳友忠臨近高中畢業準備高考的時候,母親病情加重,全身水腫,還是無錢到醫院去治療。這時他已無心讀書,經常到學校門口一個草藥攤子去看去問,試圖找到治母親病的方法和藥。後來,他高考失敗回到家裏,發誓狠心做事掙錢給母親治病,1981年他喂了一頭豬,賣了80塊錢,他兜著80塊錢,跟他姐夫將母親抬到縣醫院治療。母親住院治療後病情好轉,用到40塊錢的時候,母親死活不肯再治下去了,說剩下的40塊錢安排10塊錢去買一頭小豬喂養,另30塊錢怕病好不了以防萬一。

母親出院後在當年臨近過年的時候去世了。這成了他後來學醫當鄉村醫生的直接原因。他說在當鄉村醫生的六年中,他一邊務農,一邊給村民看病,當時,還是改革開放初期,自己窮,村民也窮。他采草藥和采取針灸給村民治病都不收錢,墊錢買回的西藥,平時村民看病後也是記賬,要到過年賣豬有錢了才給。說是記賬,但從來沒有用筆和本子記過。過年了,村民會一分不少的給。農忙時,村民會不約而同的給他幫忙。

吳友忠做赤腳醫生時十分認真。總是背個藥箱,到田間地頭,給村裏人送醫送藥,他總要看著人們張開嘴巴把藥服下去之後才會走開。所以,他這個赤腳醫生深得村裏人喜愛。那時的赤腳醫生不光是送醫送藥,還要負責村裏的公共衛生。

那時,吳友忠雖然長得單薄,但幹起活從來不惜力氣,人們經常見他一身汗、一身土,把村裏的衛生工作做得井井有條,公社衛生院下來檢查時,吳友忠每次都受表揚。

吳友忠的第二個故事是他當副鄉長時,駐點在一個離鄉政府有20裏不通公路的山村,住戶有一個十歲左右,非常可愛的小女孩。有一次,他到縣裏學習了一個星期,回時給小女孩買了一件衣服。回到村裏,不見小女孩來迎接,隻見路旁有一堆焚燒物品的灰。原來,在他學習期間小女孩因肚子疼死了。

他的第三個故事是他剛接任衛生局長時,列席縣人大會討論,一個代表在發言中說,新農合政策好,但醫療費用上漲過快,農民按比例報賬以後,對照參合以前,錢沒少出。說新農合按比例報賬就像商場賣衣服先提價後打折一樣。代表的發言,農民的心聲,表現出對醫療體製的不滿和對改革的期盼。他說代表的發言讓他受到極大震憾。

這三個故事,表明他對農民的感情,農民疾苦的親身體會和致力於醫改的決心。

38.“用行動來證明選擇”

前進的理由隻要一個;後退的理由卻要一百個。許多人整天找一百個理由證明他不是懦夫,卻從不用一個理由證明他是勇士。吳友忠要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選擇。

2010年下年,新醫改近期五項任務進行到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的攻堅階段,此時出任縣衛生局局長、醫改辦主任對吳友忠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說機遇,出任縣衛生局局長、醫改辦主任意味著實現當年當鄉村醫生時“讓村民看得起病,讓醫院能看好病”的願望的機會來了;說挑戰,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是醫改的攻堅階段,是深水區,涉及調整的利益很多,無疑置於風口浪尖。

吳友忠是怎麼證明自己的呢?

他想得多的是為因看病難、看病貴而得不到救治的千千萬萬像他母親那樣的病人盡力的機會到了。什麼改革的艱難,個人的得失都當置之度外。

要推進醫改工作,必須在“謀”字上下功夫,在落實上見成效。

一“謀”政策。一方麵在短時間內認真學習國家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政策,並研究本縣的醫藥衛生實際,精通“上情”,熟悉“下情”,以便發揮參謀職能;另一方麵是爭取縣委、縣政府重視,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涉及增加縣財政的負擔,必須要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政策。

二“謀”合力。醫改涉及方方麵麵,除醫藥衛生行業以外,還涉及發改、財政、人社、物價等多個政府部門。吳友忠遊說於各個部門之間,爭取支持,行成醫改合力。

三“謀”方案。在縣委、縣政府重視,部門配合的基礎上,吳友忠主持起草了醫改得一係列文件,並提交縣委、縣政府批準。

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在各部門的配合下,在吳友忠帶領的團隊的努力工作下,藍山縣於2010年12月31日順利在鄉鎮衛生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製度,並於今年全麵推進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改革。建立和落實了五個機製。

一是藥品采購機製。實現三個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在省級采購平台網上采購,百分之百采購基本藥物。百分之百零差率銷售;

二是公益性管理機製。確定鄉鎮衛生院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在全國率先成立了鄉鎮衛生院管理中心,管理鄉鎮衛生院的業務和財務;

三是財政補償機製。縣財政投入鄉鎮衛生院綜合配套改革1060萬元;

四是績效考核機製。衛生院人員報酬實行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績效工資標準與公務員津補貼標準持平;

五是人事製度改革。使鄉鎮衛生院回歸了公益性,醫改取得了階段成果。

鄉鎮衛生院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製度,並推行了綜合配套改革,建立了財政保障機製,今年的新農合籌資又總量增加,如何讓改革成果惠及民眾,吳友忠在想,再不能出現縣人大代表說的“打折”現象。

那麼,必須創新付費製度,實行“兩個控製”,即控製醫院醫療費用,控製患者自付額度。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決不讓改革的成果被無限上漲的醫療費用抵消。

吳友忠組織人員一是深入調研,合理測算。

將鄉鎮衛生院前三年的門診人次和住院人次以及門診次均費用和住院次均費用進行分析,全縣鄉鎮衛生院前三年年門診人次為15萬人次,住院人次為1萬人次,門診次均費用為71.5元,住院次均費用888元。根據前三年的情況考慮增減因素,確定全縣鄉鎮衛生院年門診總量為20萬人次,住院1萬人次,門診次均費用可降為40元,住院次均費用可降為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