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定嚴格的管理辦法。實行門診、住院總量全縣預算,縣內統籌使用,醫院限額包幹,限額內全額補償,超支衛生院負擔。

合理確定患者自付金額,既要最大限度減輕參合農民的醫療負擔,又要控製因患者自付金額過少而產生的過度醫療,經反複對比確定門診患者自付10元,住院患者自付100元,其餘金額農合全部報賬。

實施一年來,全縣預算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20萬次,補償資金600萬元,實際完成門診人次23.35萬次,占預算人次的116.75%,補償資金583.64萬元,占預算資金的97.27%;預算住院人數1萬人次,資金700萬元,完成住院人次9885人次,占預算的98.85%,補償資金574.8萬元,占預算的82.11%。全年門診次均費用35.2元,比去年減少36.3元,費用下降50.77%;住院人均費用680元,比去年減少208元,下降23.42%。費用下降和補償增加共為農民減少醫療負擔2000萬元。

通過實踐,新農合“10+100”補償模式是通過兩個控製來實現控製醫療費過度增長,減輕參合農民醫療負擔,沒有增加財政新的負擔,是一種具有活力可持續的付費機製,它不但使老百姓清楚明白的感受到政策的優惠,還像一根杠杆撬動了整個醫改工作。

新農合“10+100”補償模式的成功對吳友忠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動力是群眾的擁護,社會各界的好評使吳友忠增強了醫改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壓力是下步的醫改工作更加艱巨,他正在謀劃著如何將醫改工作向下延伸和向上拓展,按他的話說就是“這一模式推動了整個醫改工作,想停都沒辦法停了”。

39.向不正之風宣戰

夢想、時間和生命一樣,人們無法跳過某一段,也不能延長某一段,隻能在歲月之河中體驗、感受、拚搏,卻無法停止、拒絕、排斥。夢想是一種這樣的存在:為一種高於當下的想法而沸騰,為實現它而努力,雖然知道為了它會經曆生命的山高水長、時光的山重水複,雖然知道理想與現實之間永遠存在一種無法一蹴而就的距離,可就是無法抑製不去做此事!

剛當局長時,醫院“亂收費”現象十分突出。在整頓醫院風氣、規範醫療行為的過程中,吳友忠沒想到,小時父親給他講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竟然在自己身上上演。

第一個被查處的醫生恰恰是吳友忠的一個有親戚關係的熟人。研究處理意見時,大家看著吳友忠都不敢吭聲。有人心裏琢磨,“軟硬不吃”的吳友忠處理過值班脫崗的小青年,也處理過違紀的護士;還拿下過幾個違反規定的中層幹部。吳友忠都沒有含糊過。這一次與以往不同,這次是他的親戚,這個“人情”關恐怕他過不了。

文件規定是大家都簽了字的,研究處理意見,大家都不吭聲;還有人用眼偷偷地瞟著吳友忠,意思是:這回怎麼辦?

“其實沒什麼好說的,按規定,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雖然不忍心,但又怎麼能徇情枉法?而且,前有車後有轍。熟人撞在了槍口上,讓他的處境多少有些尷尬。那些幸災樂禍的人等著看笑話。

你不是軟硬不吃嗎?這回的人情關看你怎麼過!

“在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能含糊。”他的回答斬釘截鐵。

老百姓交不起住院費的情況,吳友忠遇到過不少次。隨著藥價的日益攀升,這個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看病就醫的醫療環境卻不斷惡化,一些患者本該到醫院診治的卻因經濟困難不去診治,有的患者本該住院治療的,卻因交不起住院費,拿著診斷結果出院。

每當看到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患者,作為局長的吳友忠,內心裏既十分同情,又感到無能為力,同時又有一種不安。因為他對農民兄弟看不起病的苦衷有著深切的體會。

藍山縣對醫生收紅包的現象深惡痛覺。

紅包就像是一塊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頗具誘惑力,收“紅包”的問題依然存在。醫生收“紅包”比較隱蔽,這種“貓膩”很難發現,如何治理是個難度比較大的問題。

為此,縣衛生局常常收到患者的投訴。

盡管醫院製定了嚴厲的措施和處罰規定,還是有人經不住“臭豆腐”的誘惑。這塊“臭豆腐”在吳友忠這裏卻像一塊“西瓜皮”,誰踩在上麵誰就會摔跟頭。

有一次,接到一位患者的舉報。患者舉報的收“紅包”者竟然是一個業務科室的主任,而且是醫院業務方麵的權威。據患者舉報,前不久,這位主任從北京請來一位外科專家為這位患者做手術以專家的名義收了患者5000元的“紅包”。由於手術不成功,患者認為花了這麼多錢,手術也沒做好,於是進行了舉報。

收到舉報後,他十分慎重,也很猶豫,因為這件事不僅涉及到領導幹部,還涉及到領導班子的形象問題。

“這讓醫院的職工怎麼看待我們的領導幹部?”吳友忠說,“必須嚴格處理,刹住這股歪風。”

最後,經調查了解後,這個主任被進行降職處分。

如果說,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是從20世紀90年代起越來越突出的,而醫藥費越降越高、越治越亂則使中國醫藥衛生行業裏的改革像一列駛入“岔道”的火車。

藍山縣衛生係統不願隨波逐流,他們要從駛入“岔道”的列車上跳下來。

為了讓老百姓少花錢、看得起病,藍山縣開始向藥品、醫材流通領域裏彌漫的不正之風宣戰。

實行藥品采購自主“招標製”——首先在醫藥陣地上打了改革的攻堅戰。

吳友忠和班子成員協商研究後,決定對藥品全部實行招標采購。公開招標這個市場經濟學中的概念對一些人來說還隻是一個新鮮的詞彙。使醫藥采購費用一下子下降了十幾個百分點,擠出了藥品采購中的水分。

這在當地成為一條爆炸性新聞,在醫藥行業裏引起了強烈的震動。

這些措施堵死了一些人的生財之道,觸動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自此,衛生局的班子成員在醫藥衛生行業這個圈子裏也成了眾矢之的。那些藥廠的銷售商和一些醫院負責藥劑采購的人員對他們恨得牙根直癢癢,在背後指著吳友忠罵他“狠”,說他是個“愣頭青”。

也有“醫藥販子”想“走關係”找吳友忠通融通融,甚至想方設法給點“油水”。

這天晚上,吳友忠開完會剛回到辦公室,一家醫藥公司的業務員路著走進來。他和吳友忠寒暄了幾句,放下一個小包扭頭就走。

吳友忠越喊,那人走得越快。吳友忠打開一看,是厚厚的一遝人民幣。

吳友忠一個電話打過去:“你給我回來!把包拿走。不然,我可交給紀委啦。”

誰都知道吳友忠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人。那人隻好乖乖拿回去。

40.改革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