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叢中翩舞的蝴蝶、綠葉上爬行的甲蟲,那斑斕豔麗的色彩,實在逗人喜愛。可是你知道昆蟲華麗的衣裳是怎樣織成的嗎昆蟲學家按照它們的色源,把豐富多彩的昆蟲顏色分成色素色和結構色。
色素色,亦稱化學色,它顯色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昆蟲體內含有多種奇形怪狀的色素細胞,在這些細胞中藏滿了顏色的物質,如黃色素、黑色素等。
這些物質可以吸收某種光波,反射其它光波,不同的光波交織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種奇麗的顏色。常見的害蟲菜粉蝶翅膀上的白色,就是由一種被稱為尿酸物質的存在造成的。
色素色的化學性質很不穩定,容易發生氧化和還原等化學作用而逐漸褪色,甚至完全消失。用蝴蝶做的書簽時間一久便黯然失色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什麼叫結構色呢?結構色,又叫物理色。
這種顏色是由於昆蟲表皮的特殊構造,使照射在它們表麵上的光線不斷地發生反射、幹涉或曲折等物理現象,從而產生了一種閃耀的色彩。我們熟悉的銅綠金龜子,它的鞘翅表麵具有許多微小的脊紋,當光線照在上麵的時候,就閃出美麗的銅綠光澤,脊紋越多,產生的閃光越強,色澤也越鮮豔。
結構色在不同光線入射角和不同的光源下,還會產生不同的色彩。例如,某種小灰蝶在燈光下它的翅麵呈藍色,可是在陽光照耀下側看,如視角小,它的翅麵出現藍紫色,如視角大,則又顯出翠藍色:這時在灰蝶翅麵上滴上乙醇,那麼原來的翠藍色就轉變為亮綠色,等乙醇蒸發完後,又恢複原來的翠藍色。顯然,結構色的化學性質比色素色穩定,即使用沸水或者漂白粉衝洗也不會使顏色消失。
但事實上,絕大多數昆蟲的色彩是由色素色和結構色相互配合而成的混合色,它們使昆蟲的顏色千變萬化,更加鮮豔。
比如,有種閃紫蝶,當你正視時呈現黃褐色,側視又顯出藍紫色,前者是色素色,而後者則是結構色。
昆蟲的顏色與它們的生活是相適應的,根據它們色彩的生物學意義,可分為保護色和警戒色。
保護色是昆蟲同周圍生活環境相協調的體色,它使別種動物不易發現,對自身起一種躲避敵害的保護作用。
如棲息在樹幹上的夜蛾多半體色灰暗,潛伏泥土中的螻蛄則呈黑褐色。
就是同一種昆蟲,也會隨生活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體色。
如生活在青草中的蚱蜢為綠色,生活在枯草中的蚱蜢則又是褐色的了。我們在西天目山考察中還發現,即使在同一株竹子上的竹節蟲,竹葉上的呈翠綠色,而竹竿上的呈黃褐色。
昆蟲的體色同周圍的環境配合得如此巧妙,有時簡直叫人難以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