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蜜蜂發聲和蜇人身亡之謎(1 / 2)

在孩子們歡快的兒歌中,蜜蜂素有勤勞、樂觀之美譽。然而有誰知道,蜜蜂在采集花粉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唱歌呢?不唱不行嗎研究者發現,蜜蜂在給花授粉時,常常夾緊翅膀,並發出嗡嗡的聲音,頻率在300~400赫茲之間,遠比它們平常飛行時發出的嗡嗡聲的頻率要高。通常蜜蜂飛行時發出的聲音頻率在175~200赫茲之間,而授粉時的高頻率嗡嗡聲,能使花朵中的花粉散發出來形成花粉坐霧,其中有一部分花粉就會很自然地落到蜜蜂身上。英國劍橋大學的賽利·考伯特和他的同事們指明,這種收集花粉的方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考伯特發現,蜜蜂特別喜歡那些花粉幹燥成粉狀花朵。尤其在溫度較高、濕度不大的環境下對花朵的光顧更為頻繁。因為在這種情況中,蜜蜂發出的嗡嗡聲會令更多的花粉落在自己身上。但是現在,人們還不知道蜜蜂用聲波授粉的許多細節究竟是怎樣。

與此同時,蜜蜂也有可怕的一麵。蜜蜂不喜歡黑色的東西和酒、蔥、蒜等特殊氣味,所以當養蜂人管理蜂群時假使穿著黑色衣服,身上帶有酒、蔥、蒜等特殊氣味時,就有挨螫的危險。蜜蜂和其他許多生物一樣都有自衛的本能,如果我們去撲打它,也有挨螫的可能。

蜜蜂螫人後往往自己也會隨即死去,原來,蜜蜂是用腹部末端的刺針螫人的,刺針是由一根背刺針和兩根腹刺針組成,後麵連著大、小毒腺和內髒器官,在其腹部刺針尖端有很多小倒鉤,當蜜蜂刺針螯入人體的皮膚以後,再拔出刺針時,由於小倒鉤牢固地勾住了皮膚,所以刺針連同一部分內髒也一起被拉了出來,這樣,蜜蜂當然會死去,所以蜜蜂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會螫人。但當蜜蜂螫到那種身上覆蓋著硬質表皮的昆蟲時,它可以從破口中拔回刺針,而使自己免於一死。

快樂也是蜜蜂,無奈也是蜜蜂,什麼時候蜜蜂能終日都無憂無慮?什麼時候蜜蜂能變得不再那麼複雜呢?

海象和大部分海豹適應了在寒冷海水中遊泳的生活之後,在陸地上就顯得行動不便了,但他們與水獺、熊都是同宗的近親。一般認為現代海豹是從3000多萬年前的陸生動物演化出來的。魚雷似的流線型身體、四肢已變成鰭狀肢,都是適應遊泳生活的顯著變化。海豹屬鱔腳目。鰭腳這個學名,就是從鰭狀肢得來的。所有鰭腳目動物必須回到陸上換毛和生產。

鰭腳目動物有32種,由於耳和鰭狀肢的不同,可分為三科。第一科是海豹科。海豹隻有殘耳,極能適應水中生活。指向後方的鰭狀後肢,在陸上毫無用處。第二科是狗科,又為海狗和海獅同類。鰭狀後肢較為靈活,可在陸上走動,速度追得及行人。第三科隻有一種動物,就是海象,海象也隻有殘耳。鰭狀後肢能轉向前。嗜冰海豹是海豹中最小的一種。它是遙遠北方最常見的海豹。雌雄的大小不相上下,一般長5尺,體重200磅。嗜冰海豹很少成群出現,也很少做長途移徙:通常留在海邊15裏範圍之內,靠捕食甲殼動物和小魚維生,居住在堅冰長年不解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