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幾千年來,美人魚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讚美。許多古老的民族和國家都曾有過許許多多關於美人魚的神話和傳說。
俄國偉大的詩人普希金寫的長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一篇人格化寫魚的名著。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描寫了美人魚的美麗、善良、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為了追求愛情,她不惜忍受巨大傷痛,甚至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幸福和生命。
格林的童話《漁夫和他的妻子》,寫的也是美人魚的故事,描繪了美人魚守信和知恩圖報的美德。我國古典戲劇《追魚》和舞劇《魚美人》,也都歌頌了美人魚的善良、美麗和對愛情的純真。總之,在許多民族和國家曆代的文藝作品中,美人魚一直是真善美的化身。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朗寧海濱公園裏,建造了一座美人魚銅像,這是丹麥藝術家愛德華德·艾裏克森根據安徒生的童話《海的女兒》雕鑄成的,她披著一頭美麗的長發,有著一雙深情的眸子,無論晴天、雨天或夜晚,總是凝視著波濤滾滾的大海,沉思遐想,她的臉上似乎略帶羞怯,眉宇之間似乎稍有憂鬱,仿佛是在焦急地等待著她心愛的王子遠航歸來。
美人魚的形象是丹麥國家的標誌,來到丹麥的遊客,總要買點有關美人魚方麵的紀念品帶回去。在波蘭首都華沙的維斯瓦河畔,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美人魚雕像,那是一座高約2.5米的銅像紀念碑,美人魚的上身半裸,五官端莊而清秀,肌肉豐滿,下身的雙腿分開,大腿邊沿雕成魚的鱗翅,腿的終端合成魚尾,尾部上翹有力,它左手拿著盾牌,右手高舉寶劍,雙目注視著遠方,姿勢自然,造型結實而莊嚴,突出了美人魚在文雅中的英武氣概和美麗中蘊藏的堅貞毅力。
神話傳說中的美人魚,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這曾經是曆史上的一個大謎,引起了曆代人們的極大興趣和探求。經過曆代許多科學家的長期調查和考證,才逐漸揭開這個謎,原來它是一種生活在海洋中的高等哺乳動物——海牛中的儒艮。
儒艮分布在中國、日本、東南亞以及印度洋沿岸國家的海洋裏,它的身軀呈紡錘形,長約三四米,重約400公斤,體色灰白,遍身皮膚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硬毛,腦袋光禿禿的,嘴巴朝下開,上嘴唇很厚。
它的性情溫和,從不傷人,不吃魚蝦貝類,專門吃海藻、海草之類的海洋植物。吃飽以後,就在岩礁旁似睡非睡地休息。雌儒艮有兩個大乳房,長在胸鰭的下方,哺乳期乳房脹大,母儒艮喂乳時,有時側臥在水麵上,身子向外轉,這樣好讓小儒艮吸住它的乳頭。
這時,那分叉很深的叉形尾鰭或可露出水麵,或可接近水麵,兩片長大的胸鰭摟住儒艮——那形態,遠遠望去好像婦女在給小孩哺乳的樣子,不明真相的人,往往誤認它為“美人魚”。
世紀50、60年代初,每當春季,在舟山群島的海麵上,有時看到一種形象似人的魚,抱著一個光頭的“胖小孩”,出沒於海洋之中,那就是有名的“舟山人魚”。它的頭圓圓的,有個不很明顯的頸項,嘴和眼睛都很小,鼻孔生在頭的兩側,身體也圓圓的。
雌盼人魚胸部有一對凸起的乳房,到了春天,常常抱著“小人魚”露出海麵,它的叫聲似嬰兒啼哭,遠遠看去,好像一個母親抱著嬰兒傲然挺立於海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