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哺乳類動物中唯一能飛的動物,蝙蝠雖說長得有些對不起觀眾,但卻是熱帶雨林中的一名忠誠衛士。
蝙蝠能“播撒”樹種,傳授花粉。有的食蟲蝙蝠還能控製害蟲的數量:它們一小時能吃掉600隻蚊子大小的害蟲。如果雨林失去了蝙蝠,整整一批熱帶植物和樹木就不可能生存。
與鳥不同,蝙蝠身上長的毛不是羽毛。而且鳥特別依賴於視力導航搜尋食物,但蝙蝠習慣於用“耳朵”和詞聲定位來確定食物的位置。有句俗語說:“像蝙蝠一樣瞎。”其實不然,所有的蝙蝠都有視力,但是研究者迄今未能弄清蝙蝠究竟能看多遠。
跟海豚和鯨魚一樣,蝙蝠先用超聲波脈衝鎖定飛行路上的食物,確定下食物的大小、形狀,然後再互相聯係。其回聲定位超乎尋常地準確,特別是在夜間,它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探測到似人發絲大小的昆蟲。當蝙蝠瞄準食物時,回聲脈衝激增,食物於是被捕獲到。
回聲定位分兩個過程:高頻聲發出,然後接收並分析。經過喉部發出聲響,再通過嘴或鼻把它“說”出。有些蝙蝠甚至扣動舌簧,蝙蝠的超聲波叫聲的頻率在20~100KHZ,它們的叫聲每秒能傳近340米遠。計算發出和回收聲波的時間差,蝙蝠就能確定食物的遠近。
科學家至今不明白靠回聲定位的動物是怎樣在大腦中解決這些複雜的數學問題的。
生物學家研究蝙蝠的惟一方法先是捕捉蝙蝠,然後在蝙蝠背上裝一個無線電發射器,跟蹤它們飛的地方,弄清楚白天在什麼地方歇腳,深夜又倒掛在什麼地方消化食物。
“瞎蝙蝠”何以能夠進行如此準確的目標定位?此謎吸引了眾多生物學家對其進行追蹤研究,但時至今日卻仍未有任何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