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渡海曾引起四方學者的各種爭議,就是到了今天仍是不得其解,但諸家之言也並非全無道理。

英國學者奧烈史有自然淘汰說。樹的果實或昆蟲到了冬天就會減少,故鳥兒為了尋找更豐富的食料而準備向南方轉移。最初隻是移至很近的地方,但是飛得愈遠者獲得的食物愈好。鳥自然領悟了此點,漸漸地延長了移動的距離。所以奧烈史認為鳥類是為了尋求食物才移動的。

另有學者把“渡海”的起源與冰河時代結合在一起說明。按照他們的說法,過去地球有3~4次被大冰河掩蓋的時期,此時鳥也隨著冰河的成長期及減衰期向南北移動,從而慢慢地養成了渡海的習慣。

還有一種學說與鳥的所謂“趨光性”有關,認為鳥喜歡去光線最多的地方,所以在太陽因四季變動而在赤道的南北移動時,鳥也自然跟隨。最近洛安通過調查研究得出如下結論:在渡海期之前,鳥因陽光照射時間延長,而在體內積儲脂肪,並且因為性荷爾蒙的作用活潑而無法穩定下來,所以鳥兒隻能渡海移至別處。

除此之外,候鳥又是依賴什麼而能正確地飛往遠方目的地的呢德國教授克黎瑪利用叫做“向星鳥”的鳥做實驗後,確認了候鳥決定渡海方向的事實,並於1950年發表了這個學說。由此證實了鳥具有與太陽時間、方位有關的感覺,這種感覺被稱為“體內時間”。

至於鳥在晚上渡海一事,德國的科學家憑借天象儀通過實驗證實鳥可憑借星空判定方向,但是在陰天或沒有星星的晚上候鳥該怎麼辦呢瑞士的莎達博士利用雷達進行實驗,他在渡海的季節,把雷達指向候鳥渡海路線上經常經過的地點。結果表明,在晴天時候鳥的蹤跡總是會通過雷達的涵蓋區域,但烏雲變厚之後這種現象便不再出現,說明了在完全陰天時鳥會迷失方向。

孰是孰非,候鳥專家們仍然在研究,進行馬不停蹄的探索與追尋。渡海之謎,有待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