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們對動物冬眠的現象有了許多發現。進入冬眠約一個月之前,黑熊一天吃20小時的東西,攝取的熱量從每天7000卡增加到2萬卡,體重也急劇增加。科學家們認為冬眠動物的體內有一種物質能誘發自然冬眠,這一種物質控製著動物冬眠前的行為。

科學家為了證實以上推測,曾進行過一個實驗。實驗中他們提取冬眠黃鼠的血液,然後把這些血液注射到活動的黃鼠的靜脈中去,並把活動的黃鼠放進溫度較低的房間,房間溫度保持在7℃。幾天之後,它們就進入了冬眠。這個試驗證實了很有可能存在誘發自然冬眠的物質。

人們又從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分離出血清和血細胞分別注射到兩組黃鼠體內,實驗證實血清和血細胞都能讓動物冬眠。再對血清進行過濾,得到過濾物質和殘留物質,給黃鼠分別注射這兩種物質,發現引起冬眠的是過濾物質。人們從中得到啟示;隻有血清中一種極小的物質才能誘發冬眠。有趣的是,用冬眠旱獺的血清誘發黃鼠冬眠效果最好,無論什麼時候,不管是在冬天還是在夏天,都能誘發黃鼠進入冬眠。

而且,不光是誘發物決定冬眠,誘發物和抗誘發物之間的互相作用也對冬眠有影響。除了春季的一段時間,動物是全年在製造誘發物的。誘發物多的秋冬季節,動物就開始進入冬眠;到了春季,抗誘發物增多,動物就從冬眠中蘇醒過來。

人們雖然了解了動物冬眠的原因,可是,冬眠中的動物怎麼不會凍死呢?原來,動物皮層下有可防止體內熱量散發的白色脂肪層。而分布在冬眠動物的肩胛骨和胸骨周圍的褐色脂肪,能快速地產生熱量,比白脂肪快20倍,並且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產熱速度也在變化。當氣溫下降時,褐色脂肪裏的交感神經就會接收到感覺細胞向大腦發出的信息,產生熱量增加動物的體溫,使動物不致被凍死。

關於動物冬眠雖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關於動物冬眠還有許多奧秘沒有被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