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獺是北方各地區內最大的齧齒動物,會有一個時期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分布極廣。針葉林地內有落葉樹木生長在河邊的地方和溫帶的落葉林地,時常有水獺的足跡。目前,水獺在北美洲仍然分布很廣,在歐亞大陸的分布則僅局限於針葉林區。水獺在西歐幾乎瀕於滅絕,在德國、法國、波蘭及斯堪的納維亞等地,還殘存零星的群體。世界有些地方,已重新引進水獺,讓水獺自然生長。這樣引進的水獺,數目已漸增多。
許多落葉樹如柳樹、樺木、白楊、小葉楊等、樹上較高、較嫩的軟枝內皮是水獺的主要食物,可是水獺夏天吃的植物種類很多。水獺不能爬樹,但可用結實的上下頜和鑿子般銳利的門齒把小樹啃倒,把樹枝咬斷,然後采食枝幹上的嫩皮。一對完全長成的水獺每隻約長兩英尺半、重50磅,可以在15分鍾內,啃倒一棵4英寸粗的樹。水獺居住地必有樹木生長在距水邊不遠處,因為水獺主要是一種水生的哺乳動物,後肢趾間有蹼可以遊泳,寬扁的尾巴則當做方向舵用。尾巴幾乎完全沒毛,被覆上鱗片。水獺往往用尾巴支撐身體,端坐在河邊啃樹幹、樹枝或吃枝葉。
水獺把食物藏在水中。碰到水流會衝走樹枝的地方,就築堤堰截水成池。美洲的水獺多半在這種水池中築窩穴而居;歐亞大陸的水獺多半不築堤堰也不挖窩穴,就在岸邊挖個洞居住,洞的入口沒在水麵下,位置通常是在大河陡峭的岸邊。
水獺遇到危險,潛入水中躲避時,可以靠肺及身體組織中貯供的氧,把潛水時間從通常的5分鍾延長至15分鍾以上。水獺潛入水中時,耳孔、鼻孔都會封閉起來,眼睛則由一層薄膜保護。流線型的身體,可以增加水中移動的速度。水獺的防水皮毛,由細軟的絨毛和又長又粗的保護毛組成。
水獺喜群居,或一雌一雄或全家老幼在一起。一個窩穴可能住上一家8口:父母、已滿周歲的幼獺和長著軟毛的初生獺。在水獺住了多年的湖中,可能有幾個小獺窩,所有水獺都出力維護堤堰和水道。不過,水獺群中似乎沒有等級製度;工作是各自為政,並非群策群力交配的時間在1月,產期則在4、5月,通常一胎產3、4隻幼小獺。哺育初生獺時,成年雄水獺住在湖邊的地洞中。地洞像窩穴一樣,在水下有一個或多個進口,由隧道通至一個主要的居室。兩三個月後,初生獺便斷奶,改吃嫩葉和幼芽。不久就隨母到處走動,形影不離,吃母親所吃的食物,學會築堤堰和啃樹的技能。幼水獺出生後,跟隨父母至少兩年,直到被逐出家門為止。依賴父母的時期,比任何其他齧齒動物的幼子都長。水獺離家後,可能要走很遠的路程,才找得到適當地點自造窩穴。
水獺有一種氣味刺鼻的物質,從尾下的腺分泌出來,留在堤堰周圍的泥堆石塊上。這種物質稱為海狸香。海狸香顯然有兩種功用:標出界限和吸引異性。
群體中所有水獺都常在泥石堆上嗅氣味。水獺如果發現異味,就會試用留下新鮮海狸香的方法除去異味。群外的水獺來到該處,如果發現留下的是新鮮氣味,通常就會離去,繼續向前另尋居所。很多傳說都附在水獺身上,把它舉為極有智慧的動物。例如,有人認為水獺能合力把大樹啃倒,使斷樹準確地倒向它們所定的方位;還認為水獺遇危險時拍打尾巴,是互通消息示警。
水獺啃倒的樹,倒下的方向其實全非預定,有時還會壓死啃樹的水獺。它們往往花去許多時間啃斷一些樹木,而這些樹木卻因四周樹木長得太密而倒不下來。
水獺利用尾巴發出緊急信號。如果在陸上感到有危險,就馬上衝進水裏去,潛泳到最深的地方。在沒入水中前,用尾巴猛拍水麵一下,發出響聲。這種聲音就是警告其他的水獺,危機迫近了。水獺雖然啃斷樹木來做食物及建堤材料,但對林地反而有保護作用。水獺築成的堤堰可供數代之需,但所造的湖終會淤塞幹涸,湖底變成了肥沃的土地。巧得水獺之助,許多草原及落葉樹林才能形成。水獺堤堰對控製春天的洪水也很有幫助,還能造成許多沼澤區,供水鳥和其他野生動物在其中生存。
美國有一項保護土壤計劃,是用降落傘把水獺空投到山區。水獺著陸後可以輕易地逃出特殊設計的籠子,向各處散開,自建堤堰,協助防止土壤遭受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