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樹林大部分地區,由樹枝交織而成的林冠很密,陽光無法透入,隻有某些以針葉樹為食的鳥類在那兒繁殖。

闊葉樹林供給多種不同的食物,因此區內的鳥類品種繁多。可是針葉樹林裏的食物種類有限,就以產球果的樹而言,即使有勉強可食的部分,也都堅韌且含樹脂,因此不易采食,而且不合多數鳥類的口味。

除西伯利亞東部盛產落葉鬆外,最普通的針葉樹是雲杉。北美洲以黑雲杉和白雲杉為主;西歐最普遍的針葉樹是挪威雲杉,而西伯利亞雲杉則多產於俄羅斯和西伯利亞西部。針葉樹林中冷杉也很多見。

這個北方地帶隻有約50種鳥生長繁殖,都成了吃針葉樹的專家。很多雀科和鴉科的鳥都長有堅硬或形狀特別的喙,以利取球果中的種子;有些鬆雞更能消化針葉和葉芽。科中的喙鳥,主要吃雲杉、鬆和落葉鬆的種子。它們以在食物不足時便做周期移徙聞名。我們可以更正確地稱這種移徙為流徙:離開原來的正常分布區移徙到其他地方去。

就吃種子的鳥類而言,球果歉收的年頭便是饑荒或大規模流徙的年頭。但是鬆雞可以全年都留在針葉樹林裏,因為它們吃的是樹上那些不虞匱乏的針葉。

鬆雞並不是典型的樹林住客,有些生活在荒野、沙漠,甚至冰冷凍原等空曠地方。住在樹林中的鬆雞為數不多,其中僅有4種能完全適應針葉樹林的生活。

歐洲和西伯利亞的雷雞,是鬆雞中最大的一種,也是能賴針葉樹的葉和芽維生的4種鬆雞之一。雄雷雞可長到3英尺長,17磅重。在冬季中,雷雞差不多全靠吃針葉樹的葉維持生命。針葉的營養價值很低,雷雞為了攝取所需的營養,必須吃大量針葉,因此除了睡眠之外,幾乎終日吃個不停。

北美洲的藍鬆雞較雷雞為小,但覓食習性相同。冬季時藍鬆雞可能在幾天之內啄光一棵樹上的針葉。

有些鬆雞特別喜愛某種樹。加拿大的雲杉鬆雞和西伯利亞的鐮翅雞,都專吃成熟的雲杉樹的葉和芽。

雌雄鬆雞多半隻在交配時才聚會。雄性不但任育雛的工作。在繁殖季節時,一隻雄鬆雞可與數隻雌鬆雞交配。這種雜交行為常引起雄鬆雞間的激烈競爭。雄鬆雞比雌鬆雞大,羽毛也較為鮮豔。雄鬆雞為爭配偶,用張開的尾巴和有色的肉垂耀武揚威,還發出特殊的聲音;藍鬆雞喔喔低鳴,雲杉鬆雞則拍打雙翼。

交配之後,雌鬆雞在地上做窩,每次產卵6到15枚不等。雛雞幾乎一出殼便要自己找昆蟲的蛹充饑,沒有食物隻能活幾小時,幼鬆雞不大能耐寒;天氣又寒冷又潮濕時,很多幼鬆雞因離不開其母溫暖的身體而餓死,那些冒險出去覓食的也很快便凍死。

在寒帶生活的各種鬆雞,經演化後,長出羽毛遮蔽鼻孔和腿部。冬天時,成年的鬆雞在趾緣長出細羽毛,使它們能在積雪上站穩腳步。雀科各種鳥類的喙,形狀各有不同,以適應啄取本身所需的食物。吃種子的鳥通常有短小而粗厚的喙,與強壯的頜肌連結一起。喙緣很銳利,內部邊緣往往還有鋸齒。

雀科中幾種交喙鳥的喙,更有進一步的適應變化:閉合時上下喙尖交叉。頜肌能使喙鋒施力達每平方英寸100磅,藉以切開鬆毯果堅硬的種鱗,啄取裏麵的種子。其他吃種子的動物,要待毯果裂開後才有食物可吃,交喙鳥就憑此本領占了便宜。它那窄長而有非凡尖端的喙,非常適宜從針葉樹的毯果中啄取種子。

歐洲人稱普通交喙鳥為紅交喙鳥。紅交喙鳥產於北方和高山的針葉樹林裏,但白翼交喙鳥和鸚鵡交喙鳥的產地則主要局限於北方的針葉樹林裏。鸚鵡交喙鳥原產地是歐亞大陸,其他品種在美洲和歐亞大陸都有,甚至在中美洲希斯盆約拉島也有白翼交喙鳥。各種交喙鳥在各自的分布區內,無一定的居住地,隨著毯果收成的豐歉而轉換繁殖地點。大豐年過後往往會耗盡樹木的生產力,引致來年毯果歉收。在這樣的一個豐年中,交喙鳥的種群量便大為增加;但在緊接而來的歉年中,過剩的幼鳥必須自行覓食,否則就要挨餓。嚴重的歉收有時會引起體大移徙就是所謂流徙;它們任意亂飛,拚命找尋食物,其中很多會因此死亡。流徙後,它們有時會在新地方定居下來。

另外有一種叫做鬆部燕雀,有時會利用強有力的頸和厚厚的喙敲破毯果啄取種子。不過,這種鳥卻不像交喙鳥那樣專靠毯果維生。鬆部喜群居,出外覓食時成群成隊,每群有時多至100隻。它們像交喙鳥一樣,似乎隻在食物告盡時才遷居他處。

有兩種星鴉也是用堅硬的喙敲破毯果啄取種子的。這些會貯藏食物度過冬天的小烏鴉,也啄食堅果、漿果的昆蟲。北美品種的克氏星鴉,羽毛灰色為主,翅膀和尾巴有黑白兩色。歐洲地區的星鴉則是褐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