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動物們為何要自殺?(1 / 1)

動物界昆蟲類的自殺事件似乎不是很多,但這些低等動物的自殺內因往往更令人不解。蠍子自殺就是其中一例。

動物學家發現,無論是在自然條件下還是在實驗條件下,蠍子對火都畏若神明。如在野外遇火,便躲在碎石下、樹葉下或土洞中不出來,要是大火把它們團團圍住,便隻見它們彎起尾鉤,朝自己背上猛刺一下,然後便軟癱在地上,抽搐著死去。

有人認為蠍子的這種自殺行為是在進化中形成的,是古代蠍子恐火的脾氣遺傳給了後代的緣故。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因為解剖學家和生化學家證明,蠍子並不是死於自己的蠍毒。

也有人認為,蠍子天生習慣於陰暗、潮濕的環境,一旦見到光明,便本能地彎起尾巴,假裝自戕而死,這樣更有利於保護自己。事實究竟如何?尚待揭示。

在歐洲北部挪威的高寒地區,生長著一種奇怪的小老鼠。

它們黑褐色的皮毛中夾雜著白斑花點,短小的身軀不過成年人手掌那麼長,由於它有遷移的習性,人們叫它北歐旅鼠。以上所述並不能構成它令人奇怪的根本點,令人不解的是每隔三四年,人們就看到這種鼠大批大批地集體在挪威海岸投海自殺。

從最早的目擊者記錄至今已一百好幾十年了,這種現象至今仍然有增無減地繼續並有規律地發生。這種現象雖然早已吸引了有關專家的注意,但至今仍無令人信服的權威性答案。

有人認為遷移是旅鼠為求得生存而采取的手段,早在1萬多年前,它們就有規律地跨越波羅的海和北海到對岸的陸地另覓樂土,那時海峽尚窄,泅渡到對岸很容易。

後來,由於自然界滄桑更移,波羅的海和北海海麵越變越寬,海浪越來越湍急,而旅鼠對這一切卻毫無所知,依然按老習慣興致勃勃地企圖遊過海到達對岸,一旦它們毫不猶豫地跳入海中就由於無力抗擊海流的巨大衝力而整批整批葬身大海了。對持續這麼久的周期性大規模自殺現象,以上的解釋無法回答人們的進一步疑問:“難道旅鼠們就不能從一次又一次的慘敗中吸取教訓,再尋路線?”

還有人認為旅鼠的投海行為是動物界“計劃生育”的手段,這種鼠繁殖能力極強,一隻雌鼠每年至少可以生10隻小鼠,而鼠仔6周後性成熟,又進入繁殖期。

若每次繁殖有一半是母鼠,則每年之內可由一隻母鼠發展到三四千隻。由於“鼠口爆炸”造成居住地食物供不應求破壞了這種鼠界的生態平衡,為了維護其與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它們當中許多不適應生存的成員,便明智地選擇了自殺。

當真如此的話,人類該對百多年來英勇為同類捐軀的旅鼠們的壯舉示以敬意了。事實當真是這樣的話,造物主也未免有些失策。為什麼不削減這種鼠的繁殖能力,卻把很多無辜的生靈逼入海底?多麼希望人類能早日揭開這則謎底。

常言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按常理,輕生之舉,跟鳥類無緣。因為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它們都是些活潑開朗,能歌善舞的樂天派,怎能自尋死亡呢很久以前,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印度北部有個小村莊的一夥村民,正打著火把,焦急地尋找一頭失蹤的水牛,忽然發現大群的鳥兒迎著火光飛來,紛紛落在地上。

由於這裏糧食不足,村民們經常挨餓,見到這些送上門來的鳥兒自然是驚喜萬分,美餐一頓。打這以後,每逢刮風下雨的晚上便打著火把,在院子裏坐等飛鳥送上門來。這種世上罕見的群鳥自殺現象已持續將近百年了,無人知曉個中究竟。

近年來印度動物研究所和阿拉姆邦林業局為了揭開鳥類自殺之謎,在村莊附近設立了一個鳥類觀察中心,修建了一座高高的觀察塔。

他們收集到的飛到這個村莊尋死的鳥共有將近20種,有牛背鷺、王鳩鳥、綠鳩鳥、啄木鳥和4種翠鳥,還有許多叫不出名的鳥。

觀察中心還在這裏修建了鳥類圖書館和飼養場,把飛到這裏的活鳥弄來飼養。奇怪的是來尋死的鳥拒絕進食,兩三天內便都死了。看來它們真是些樂死忘生的鳥類。

有人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這裏的地理位置有關。黑暗、濃雲密霧、降雨和強烈的定向風是這些鳥類誘光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那麼這些鳥都是從哪裏來的呢?隻因誘光,便非得集體與火同盡?更有那些自尋而來的鳥為何拒絕進食?看來這種解釋還不能算是群鳥集體自殺的科學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