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衛國村與齊秦村(1 / 3)

很多小村都喜歡沿著河建村,因為離河近的地方土地較為肥沃,視野開闊,交通便利。

除了獅虎村,距離秦天村最近的是東北方向,建在祖曆河支流關川河(枯艼河)的兩個村,二個都在關川河的中遊,兩村的間隔隻有六七裏,在上遊的叫“衛國村”,在下遊的叫“齊秦村”。隻是各個村莊的建設速度不同。在秦天村已經擁有很多座基礎設施,實力日益雄厚的時候。而這兩個小村隻建起了數座茅屋民居,在兩村駐留的玩家也稀少。

兩村的建村日期相差倒也不大,一個在開服第七天,一個在第八天。在開服近半個月後,突然有一隊四五十人的羌狄騎兵路過兩村。

剛才的時候,這些羌狄騎兵本打算攻進兩村,掠奪一番,隻是沒想到,等攻進小村才發現竟然什麼都沒有。

而這時,那羌狄騎兵為首的人,卻武力威脅兩村向他們臣服,並拉攏更多小村向他們臣服,以便在秦國的滅國兼並戰出問題時,為進攻秦國打基礎與前峰。

而兩村村長在思想一番後,便同意這種曲線救村的方略。畢竟,在秦國滅義渠後,隻有一部分被秦國實際掌控,置三郡(注:秦在義渠國舊地置隴西、北地、上郡。在後漢書《西羌傳》和漢書《地理誌》都把置隴西、北地、上郡並提,但實際上郡原先為秦土,後為義渠占,魏強後,義渠懼之,退上郡,讓於魏國,而後魏國置上郡,築左長城為界。最後又在公元前352年,秦就從魏國手中奪得了,滅義渠後,隻是將其麵積擴大了而已。),其餘部分,羌狄才是主宰,而能更好的發展小村,為何要看著小破敗。

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東北被日本侵占,便有許多人背負“漢奸”與“賣國”之名,但卻不懈的守護自己祖祖輩輩生活的村鎮。也就是他們這些個“漢奸”,卻保衛著他們生活的土地,除了要一邊支應著日本人的差事,還要提防著土匪。倘若不自如此,不用日本人動手,十裏八村的便早就被土匪踏平了。

比如有這樣一家子人,大兒子是東北聯軍,小兒子是漢奸隊隊長。隻是這個幹大事的大兒子,每次回家都是兩手空空,從家裏拿糧。而這些養活全家人的糧食,卻都是小兒子弄回來的!原來“救國救民”的民族英雄,是個連自己家人都保護和養活不了的狗熊,由其可笑乎?

又比如在日占區的許多村鎮裏,經常來三三兩兩的外人。有男,有女。沒事貼個標語,喊個什麼口號!隻是這些所謂的紅色1英雄是故意的呢?還是不知道其的危害呢?要知道這些標語被日本人看到了,那還得了。他們人貼完就走了,留下村民那就頂缸吧!日本人是不會追究這標語到底是誰貼的。在誰村子裏出的,那就說明哪個村子裏麵有反1日份子,有暴亂份子,不抓出兩個斃了,他們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還有許多為生計向地主借債,最後還不起,要被逼死的人,因為加入漢奸隊,成了二狗子而獲救。而他們在日本戰敗後,沒事張口閉口的罵那些所謂漢奸的時候,卻是當了婊1子,還想立貞節牌坊,隻是這可能嗎?

由此可見,兩村村長向羌狄臣服,以得到援助,算是個好辦法,畢竟在亂世自保與發展是最重要的,就連秦國都曾如此過。而秦國想要向這邊動手,也要滅國之戰結束,天下一統之後,那時他們早已可以脫離羌戎的掌控,自立於一方。

畢竟不管是什麼政黨,派別,還是國家、政府。這些人都一樣,都變著法的拉攏人,拿人去當槍使!等得了天下,一樣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這便是典型的例子。起誓的時候,說得好聽,最後還不是一樣。真正一如既往的,又有幾個國家與黨1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