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前車之鑒,後事之師。1987年7月發生於日內瓦機場的那起反恐怖突襲行動就留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反思。它告訴人們,劫機犯雖然凶狠可惡,無辜的乘客雖然是弱者,但驅散陰雲的希望並不全在於反恐怖特種突擊隊,弱者同樣有自助、自救的能力。隻要臨危不亂,保持信心,增強勇氣,不為恐怖凶焰所嚇倒,就能夠將劫機犯製服。

1987年7月24日淩晨6時50分,羅馬機場。

一架由中非首都班吉起飛的DC-10第056號班機在此加滿油後,在跑道上刮起一道狂風,緩緩起飛,迎著一道道絢麗的霞光向歐洲名城--巴黎飛去。

送去了一個黑夜,迎來的是這樣一個風和日麗的可愛的清晨。機艙內又活躍了起來,乘客們有的興趣盎然地瀏覽著畫報書刊,有的在天南海北地神侃……

法國服裝設計大師昂納爾·夏綠蒂就搭乘了這架飛機。望著照片上兒子和女兒可愛的笑臉,夏綠蒂更是歸心似箭。“親愛的孩子們,媽媽想你們,過不了多久媽媽就會和你們在一起了……”想到這兒,夏綠蒂仿佛已經觸到了兒女們稚嫩的臉蛋,聽到了他們熱切的呼喚。夏綠蒂禁不住幸福地笑了。

正當人們沉浸在舒適、歡樂的氣氛中時,一個魔鬼降臨了。

一個中等身材、眉清目秀的年輕人匆匆走進二等艙,朝頭等艙走去,然後徑直來到駕駛艙。本次航班機組人員羅內德以為他在找洗盥室,便禮貌地向對方示意:“這裏不是洗盥室,請到……”話音未落,年輕人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抽出一支Vz-6l型自動手槍,“砰”

地一槍,羅內德慘叫一聲,翻倒在地一命嗚呼了。

機長貝爾特聽到槍聲,正欲回頭看發生了什麼事,一個冰冷、堅硬的物體已抵住了他的後腦勺。“立即改變方向,飛往貝魯特。”聲音聽起來驕橫、強硬。

“糟了,飛機被劫持了!”經驗豐富的貝爾特的腦袋馬上“嗡”地一聲。“這個魔鬼是誰?他是怎樣登上飛機的?”

劫機犯名叫阿裏·哈桑·哈裏裏,現年2l歲,屬於黎巴嫩什葉派。他從16歲就投身於“伊斯蘭新解放者”的艾茲卜拉運動,進行恐怖活動。其所在組織是恐怖組織的後起之秀,於1982年成立。他們的恐怖活動打擊目標是美國、法國,美國的中東政策,法國向伊拉克出售武器,使他們對美國和法國恨之人骨。為此,他們在中東掀起了一場反美、反法的恐怖浪潮。1983年4月,他們炸毀了美國駐貝直特的使館,63人慘死。同年10月,又炸毀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營房,241名美國士兵喪生。1985年6月,他們劫持了美國環球航空公司873號客機。從1985年起,又連續綁架了十幾名法國人。他們原以為這一係列的恐怖活動會迫使美、法改變中東政策,但是他們打錯了算盤,美、法依舊我行我素。於是,他們決定采取更大的行動,製造更多的恐怖事件。

21歲的哈裏裏外表儒雅,中等身材,不容易引起警方的懷疑,於是,操一口流利法語的他是此次實施恐怖行動的最佳人選。哈裏裏在中非共和國首都班吉,打聽到有一架航班從剛果飛往法國,機上載著148名乘客和15名機組人員,其中有64名法國人,便決心去冒險劫持這架飛機。

他將一支手槍和一小包炸藥裝進空洞洞的收音機殼裏,偽裝成機場工作人員,在已被收買的機場內線協助下,成功登上了這架國際航班。

在飛機飛抵意大利北部城市米蘭上空時,哈裏裏順利地按計劃實施了劫機行動。

此刻,機艙內一片驚慌,叫喊聲不斷。嘈雜的喧嘩聲中,夾雜著女人悲戚的哭聲和男人無助的歎息。恐怖的烏雲頃刻間籠罩在所有乘客的頭上……

頗具經驗的機長貝爾特得知情況後,並不十分害怕,他腦海立刻閃起一個念頭:如何保護乘客安全和公司的榮譽。他機智、冷靜地同劫機者周旋著。

“飛貝魯特油不夠,再說我也沒有貝魯特的航空地圖和飛行數據,直飛巴黎吧。”哈裏裏聽罷,如何肯聽,威脅道:“你若敢耍花招,我就炸飛機。”說完便亮出那寬寬的牛皮帶上係著的5條長形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