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坐在台上看戲(1 / 3)

能坐在台上看戲嗎?能夠允許觀眾貿然上台去幹擾正在進行的演出嗎?舞台上的秩序還要不要?放大言之,這種上台看戲一旦走出劇場,安穩的社會秩序還要不要?

然而京劇界的怪事真多,看戲的人居然就有坐到了台上的。您不信?《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一書,就講到譚鑫培當年到上海演出,著名譚派票友羅亮生曾買票站在台上聽《烏盆計》,並且講站在台上看名演員演戲,可以看清人家脖子後麵肌肉動的情況——這是平日花錢也學不來的。

居然有這麼看戲的人!居然就允許這樣的人這麼看戲!大名鼎鼎的譚鑫培,脖子背後被人盯著就不覺得別扭?

劉曾複先生著文回憶當年聽戲的經曆,談到1933年楊小樓經人煩演《鐵籠山》,“當時舞台上除有檢場人外,後台的人可以在台上聽戲。《鐵籠山》開始時,檢場人在下場門邊靠場麵外側,放了一把空椅子,等到‘起霸觀星’時從下場門匆匆走出一位身材魁偉、麵形瘦長的便衣人士,在椅子上一坐。一看,原來是孫毓堃。我當時精神為之一振,心想甭看今天唱戲的‘薑維’,就看這個聽戲的‘薑維’,也就夠過癮的了。原因是孫毓堃早就由於演《鐵籠山》這類的戲而著名一時了。孫毓堃在台側一坐就好像是由他來報幕,介紹今天的《鐵籠山》不是一般的《鐵籠山》。孫是俞振庭的外甥、楊小樓的義子,有扮相,有功夫,學楊有他的特殊條件。楊逝世後,孫邀請楊的配演人員,也在這個園子(吉祥戲院)演出,很受歡迎。”

袁世海先生也回憶說,不僅昔日戲台上可以站人看戲,還能坐人看戲。1937年他和李少春首次在天津同台,唱到第三天《水簾洞》帶《鬧地府〉時,上場門邊兒上竟然擺出三把椅子。等《水簾洞》即將開鑼,由上場門先上來三位便裝老者,台下一片掌聲。三位老人也朝台下拱拱手,安然在椅子上坐下,隨後才是演員次第登場。坐者誰耶?頭兩位台下都熟識,一是60多歲的尚和玉,一是七十開外的李吉瑞,陪同二位的也是天津人,少春的父親李桂春“小達子”是也。三位在台上一坐,那份兒從容、安泰!

這又是怎麼回事兒?怎麼戲台上也坐人,並且上了台還向台下打招呼?這樣看戲的人,根本無須買票,還得由演戲的一方再三相求,說不定得先請了客、許了好處,人家才肯到這台上坐上一坐!但也真奇怪,一向苛刻的天津人,見了頭兩位還真捧場,連連給這二位喊好。弄得這兩位也挺得意,不時朝認識的人遞個眼神兒。等到這老三位坐穩當了,對麵文武場麵這才起家夥,這才開出人物上場的點子……演出過程中,都是老三位帶頭叫好喝彩,台下便立刻跟上。這場戲上座兒九成,次日就賣了“滿堂”,到最後一天,連走道裏都加了凳子…

真是隻有京劇才具備的獨特景觀。三個“小故事”到此結束,但內含的道理還需要展開來談……

“台”的來曆

“台”是哪兒來的?

據說,在戲曲的源頭階段——當還隻是“歌”、“舞”興盛而“戲”還遠不發達的時候,君王坐於高處,俯瞰藝人載歌載舞。藝人的活動區域是一塊正方形,當中或許還鋪過毯子。藝人利用遠離君王的那兩個邊角上場和下場。上場前的那一刹,藝人列隊在毯子外邊,盡管神情嚴肅,但自己的身分仍是藝人;隻要一踏上毯子,立刻成了“非戲之戲”的“角色”。等到演出完畢,角色又從另一個邊角退出場外,於是再度回複到藝人的身分。君王居高臨下,俯瞰臣民們在自己的腳下“動作”。顯然,這一切尊崇的乃是君王。

等到後來的“戲”日漸發達,開始與從前的“歌”、“舞”並肩齊眉了,藝人活動的天地廣闊,不隻為君王服務了。當在民間演出時,不可能準備“毯子”,同時為了更多人的觀看,“(舞)台”必須升高。這一來影響到君王的觀看,他的坐位也逐漸下沉,最後落到了平地。戲曲大約也就在這時形成,它已經能把“歌”、“舞”、“戲”結合成一個有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