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謎的世界(代後記)(3 / 3)

3—4、目前年輕人攻擊京劇的弊病,第一條罪狀就是“慢節奏”。而“慢節奏”落實到舞台表演之中,往往集中在〔慢板〕之上。年輕人說:“一個字就要哼哼唧唧老半天,誰有那耐心?”然而京劇的忠實觀眾卻反駁說:“一切藝術都是既有快又有慢的,都是要快慢相濟的。京劇中的〔慢板〕,往往不在詞意如何,而在於它的腔兒。隨著腔兒的宛轉,人物的感情也就出來了。地方戲之所以做不到,是它們沒有京劇的這些腔兒。如果把感情的內涵都用意思鮮明的唱詞一句接一句地數著唱出來,也就失去了京劇韻味。”在這兩種對立的看法中,您讚成哪一種?或者,您會有第三種看法?

3-5、為什麼京劇特別追求“味兒”?唱腔中的“味兒”在曲譜上往往無法標明,經常“隻能意會不可言傳”。那麼,觀看京劇的最高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講得明確一些,究竟是通過劇本所規定的人物衝突、戲劇情節來達到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還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味兒”來實現它的審美作用?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把二者結合起來;但是無庸諱言,二者無論在創作過程還是表演過程中都是有矛盾的,如果二者隻能取其一,那麼您選擇誰?

3—6、為什麼以“北京”為標榜的京劇,在昔日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劇”,能夠普及、擴散到全中國(至少是北中國)?

3—7、為什麼中老年人,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的中老年人,在去國離鄉時一聽到京劇,就忍不住淒然淚下?京劇怎會有這樣的功能?

3—8、京劇的古典性格,在與新興地方戲的比較之中,不難被發現和被肯定。但是在指導京劇自身的日常工作中,卻常常被忽視。這是為什麼?在未來的新時期中,京劇將對全社會起到什麼樣的社會功能?為了完善和突出京劇的這一功能,京劇應該有什麼成龍配套的措施?

3—9、為什麼振興京劇的工作這麼難搞?為什麼流派背後常常是宗派在作祟?為什麼京劇的學術研究總也難於“直起腰來”?京劇的學術研究對於京劇藝術的作用如何?京劇學術研究對於京劇藝術的“突破點”應該選在何處?

3—10、為什麼昔日“幼而失學”的京劇藝人,能夠創造出“這一個”具有高度文化內涵的劇種出來?那麼在今天乃至今後,總領京劇風騷的應該是哪一批人?應該在什麼時候把握住什麼契機?

寫到這兒,應該擱筆了。在此我隻想說一句話:京劇——謎的世界。

不忙擱筆,還得嘮叨幾句。

各種藝術之所以有魅力,就因為其中“謎的世界”未被揭破。時代在發展,人的認識、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加強,於是把一些藝術中的“謎的世界”也逐次揭破。一旦這樣的時刻來到,對於廣大欣賞者固然是幸事,但對於揭破這一“謎的世界”的藝術工作者就又少了一種“自己的”享受。如果後麵一類人的數量一多,這門藝術也就會漸次失去誘惑力,藝術本身也就日漸衰落。

但是,讀者諸君切莫悲哀,人類的創造力是無限的。雖然一些藝術衰落了,卻更有新的藝術誕生,其“謎的世界”也變得更高級,從而引導世人把興趣轉移到自己這一門新的藝術之上!我認為,整個的人類藝術史,就是這樣一次又一次“謎的世界”不斷轉移、升華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