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謎的世界(代後記)(2 / 3)

2—4、為什麼京劇有韻白、京白和某些地方白的區別?顧名思義,京劇應該是“北京的戲劇”,就應該以北京音為基礎,但是韻白在京劇中卻占有主導地位,所有的唱段都是要用韻白的,為什麼?

2—5、花腔和一般的唱腔區別何在?“花過門”和一般的“過門”區別何在?花腔和“花過門”的依據是什麼?它們“花”的程度是否應該受到一定的限製?

2—6、為什麼昔日的舞台上會有“檢場”?它和今天話劇舞台上不時見到的“中性人”有何異同?如果不把它看作孤立和偶然現象,那麼您可能舉一反三?

2—7、過去京劇的“場麵”(伴奏人員)是位於天幕之前、演員身後的,後來漸漸放到了舞台一側,並加上了“紗擋”。但是“紗擋”幾度取消又幾度恢複,在取消的日子裏,琴師又試圖把座位盡可能“凸”進舞台。試問,這一種企圖取消“紗擋”和“凸”進舞台的努力,究竟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2—8、為什麼京劇戲迷在看戲中習慣喝彩,並且情緒、動作都遠比昆曲熱烈和狂放?為什麼當演員出錯或者觀眾自己不順心時,還會發生喝倒彩的事?京劇演員麵對正彩或倒彩,是否會影響那一霎的演出情緒?

2—9、為什麼過去直至今天的京劇演出采取了“戲箱製”?換言之,就是不論表現什麼朝代、什麼地點和什麼民族,隻要有一套“完整”的戲箱就行了。這種做法的形成固然和曆史物質條件的局限有關,但藝人化被動為主動,反而使之獲得能動地反映古代生活的最大自由。但是,從表現嚴格意義上的“曆史劇”這一出發點考慮,好像又不無妨礙。何去何從,不知您認為利弊各占多少?

2—10、京劇一直采用“口傳心授”的延續方法,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天,在錄像錄音技術十分先進的情況下,是否可以逐漸用新辦法取代“口傳心授”?高科技國家都十分強調“標準化”,京劇能否采用“標準化”?是否一“標準化”,就會把京劇的流派給“弄沒了”?

如果能對上述十個問題回答得比較準確,就應該被認作對京劇藝術的了解相當深入。但是,京劇的質究竟是什麼?它的發生、發展和衰微的基本規律究竟是什麼?一旦提出這些問題,京劇自身的形象也就幻化為蒼蒼莽莽、擁踞著十萬大山的層巒迭嶂。在這個層次上,必然要涉及到京劇文化的研究,我們至少又可以提出十個新的問題。

3—1、京劇為什麼講究聽“角兒”?昆曲曾經是最大的戲曲劇種,但是為什麼並不講究聽“角兒”?而目前正在興旺狀態中的新興地方戲,明明很羨慕京劇昔日的“大角兒”,也很想模仿行之、卻又在事實上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在這種背景下,京劇的”角兒”就可以稱作是近代曆史上最“大”的了。這“大”究竟是好還是不好?

3—2、京劇為什麼講究流派?流派大師與一般意義上的優秀演員區別何在?按道理講,越是古老的劇種才越容易出現流派,但是,比京劇古老的川劇卻沒有“流派”這個概念;比京劇年輕的越劇卻湧現了大量“流派”。試問:京劇的“流派”與越劇的“流派”有哪些區別?

3—3、為什麼京劇的唱腔可以遊離於舞台表演而孤立存在?為什麼京劇的唱,成為京劇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單項?從京劇發展史看,固然一再標榜自己是“綜合藝術”,但是從一開頭就沒有做到——文學比元雜劇時代遠遠退步了,而舞台上的、主要演員的表演卻“一枝獨秀”。在主要演員的表演中,唱、念、做、打之間也是不平衡的,“唱”這一個單項也是“一枝獨秀”。現在看來,這種“秀”的地方,是否已經“秀”得過分?而沒有“秀”的地方,是否應該趕快“追”上來?另一種意見是:京劇發展到今天,盡管有些畸形,但任何藝術都不能在絕對“公允”的基礎上誕生,京劇貴就貴在這種“畸形”,“古典”也就“古典”於這種“畸形”,因此絕不要大幅度地改變京劇的現有格局。您的意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