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京劇,謎的世界(代後記)(1 / 3)

本書一開頭講述了一連串關於演員的謎。但這些謎分屬不同的層次,有些是技巧上的,有些是藝術上的,有些則是文化上的。

事實上,京劇三個層次上都有無窮無盡的謎。作為一般觀眾,知道一些當然不是壞事,可以幫助自己沿著正確途徑去欣賞京劇。如果是京劇的專業工作者,就不僅是要“知道”,還有必要“把握”得更清晰也更準確。這樣你的工作才可能是“京劇的”而非“其他劇種的”。當然,也會有這樣一種可能——當你把一切規矩(不是規律!)都洞悉之後,如果你又墨守成規、不願創造的話,那麼你的成果就會“油”;同時你再以普通觀眾接觸京劇時,也就會失去了“猜謎”般的樂趣。

三個層次的謎是猜不完的。比如第一層次的,還可能有下列的十個——

l-l、“行當”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戲台上的人不分好壞、職業,卻先要分成“生旦淨醜”各種行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難道可以用“行當”的分類方法看待周圍的人麼?

1—2、為什麼有人(指淨、醜)要在臉上抹油彩?為什麼其他人(如生、旦)就不抹?抹的人當中,為什麼有人(指淨)不僅塗滿,而且顏色五花八門,叫人一點抓不著規律?而另外一些人(指醜),為什麼僅抹鼻子當中的那麼一小塊兒?

1—3、為什麼戲台上不真的吃飯喝酒?為什麼一說“擺宴”,光有酒壺酒杯而沒有飯菜?

1—4、為什麼戲台上不用布景?為什麼有時一轉彎就代表走了幾十裏地?

1—5、為什麼不使用真實道具?比如騎馬,為什麼不見馬隻見馬鞭?

1—6、為什麼天黑了舞台上不暗轉?《三岔口》明明是在夜間緊閉的房間摸黑開打,為什麼倆人在很強很強的燈光下,故意裝著“對麵不見人”?

1—7、為什麼要有鑼鼓點?生活中,每個人隨意做著各種動作,自然界從來是一聲不響;而戲台上的人物,幾乎每個動作都要與鑼鼓點的節奏相適應。這是為什麼?

1—8、為什麼要有“亮相”?戲台上兩個人正在對打,本來已經十分緊張,為什麼陡然都停下來?觀眾這時為什麼還習慣叫好?如果其中的哪一個人動了“壞心眼兒”——在對方停下來的一霎那,突然發起攻擊,對方豈不要吃大虧?

1—9、有一些很能贏得掌聲的表演,總也想不明白它們的道理。比如“大刀花兒”,對手明明被打敗而逃走了,你這個拿大刀的勇士,為什麼不急於追趕,卻停留在原地、沒完沒了地把你手中的那把大刀舞得就像一朵“花兒”似的?再如“擰旋子”,也是在對手已經逃走的情況下,打贏的一方為什麼不去追趕,反而在原地不停地轉圈“擰旋子”?

1—10、戲台上的桌子有沒有準確的高度?表現過橋時,是踩著一把椅子登上桌子,再由桌子下到另外一把椅子。表現登山時,同樣還是這些動作。難道橋會和山一樣高?然而,更古怪的事情就是——橋和山既然都隻有一把椅子的高度,為什麼有時武藝特好的人(武生或武醜)從三張(或三張半)桌子上翻下來時,卻隻是表明這是房頂的高度?

在第二層次上,讓我們費心去解的謎也同樣不少,再舉十個例子吧——

2—1、為什麼會有男旦、女老生和女花臉?追溯根源,自然有其曆史的因素;但他們常常比扮演相同性別的演員還有魅力,其道理何在?

2—2、為什麼會有反串?如果說過去有“覺得好玩”和“偶一為之”的性質,那麼它為今天的京劇活動積累了哪些有益的經驗?

2—3、為什麼同一動作程式(比如“雲手”),不同行當的演員在“做”它的時候,會有“大小”、“方圓”、“高低”、“軟硬”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