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秦統一後,推行“書同文”的政策,丞相李斯在秦大篆的基礎上吸收各國文字整理而成。小篆是中國文字史上最早的規範文字。秦始皇巡幸各地時,李斯用小篆書寫各種頌揚秦始皇豐功偉績的石刻,如《泰山刻石》、《會稽刻石》等是小篆的代表作。
2.今文字
(1)隸書
隸書是經過簡化、草化篆書演變而來的一種書體,出現於秦代,成熟於漢代,書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變篆書圓轉的線條為方折,比篆書的筆畫大為減少,幾乎擺脫了圖案化,變成符號化的線條。筆畫有輕有重,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隸書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用筆通行草,提高了漢字的書寫效率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也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而且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漢隸的代表作有《衡方碑》、《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石門頌》等。
(2)楷書
楷書是從隸書發展演變而來的,興於漢末,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時間最長的標準字體。鍾繇為楷書之祖,變隸書平扁成楷書的方正。楷書便於書寫,堪為學字的楷模,故稱“楷書”又為“正書”或“真書”。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與元代的趙孟頫並稱為“楷書四大家”。楷書的代表作有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顏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
知識鏈接:顏真卿及其《多寶塔碑》
顏真卿,唐朝後期最重要的書法大家,書體革新領袖。其書法以篆、隸筆法入楷,方嚴正大、拙樸雄渾、氣勢磅礴,人稱“顏體”。
《多寶塔碑》即《大唐西京千佛寺多寶塔感應碑》,立於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
此碑岑勳撰文,顏真卿書,史華刊石,高285厘米,寬102厘米,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是顏真卿的早期代表作,現藏於西安碑林。
(3)草書
草書是隸書、楷書的快寫,起源於西漢,稱為“隸草”;東漢時盛行,稱為“章草”。章即規矩之意。它保存了漢隸的波磔,雖有連筆,但字字獨立。東晉以後楷書的草體,稱“今草”。
今草自章草變化而來並有所改變,形式連綿,字字顧盼呼應,貫通一氣,筆畫連寫,多省略,書寫簡易快速,但不易辨認。
漢代的張芝被譽為“草聖”。唐代的張旭、懷素擅長狂草,有“張顛素狂”之說。草書的代表作有張旭的《古詩四帖》、懷素的《自敘帖》、北宋黃庭堅的《諸上座帖》等。
知識鏈接:張旭及其《古詩四帖》
張旭,唐代中期書法家,為人狂放不羈,又號“張顛”,有“草聖”之譽。其草書連綿回繞,起伏跌宕。所謂“張妙於肥”,是說他的草書線條厚實飽滿,有提按頓挫。
《古詩四帖》,紙本,五色箋,狂草書,縱28.8厘米,橫205厘米,現藏於遼寧博物館。筆法奔放不羈,用筆圓轉流利,俯仰有度,進退有序,令人歎為觀止。
(4)行書
行書產生於東漢末年,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以簡易為宗旨,實用性強,便於流行。一般稱接近楷書的行書為行楷,接近草書的行書為行草。行書近楷而不拘,近草而不放,筆畫連綿,各字獨立,成為魏晉以後日常使用的主要字體。
東晉王羲之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被後人稱為“二王”,對後世書法影響甚大。唐代顏真卿行書代表作《祭侄文稿》,變二王之嫵媚為挺拔、蒼勁,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北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書法卓有成就,人稱“宋四家”。
知識鏈接:王羲之及其《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草書濃纖折衷,楷書勢巧形密,行書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
《快雪時晴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紙本行書四行,共28字,是王羲之致山陰張侯的一封書劄,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該帖書法精美,久負盛名,曆經多人題跋、藏鑒。
(二)中國書法藝術欣賞
中國書法以簡練的線條造型,表現各種複雜的意境和情趣,它不僅是中國造型藝術精神的靈魂,而且是典型的東方美的藝術代表。
1.欣賞書法作品應把握三“性”
(1)書法作品的抒情性
中國書法家“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總是情真意切地將書寫性情作為藝術的靈魂和最佳境界。“書者,抒也”,“書者,心畫也”。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抒發的是一種寄情於山水之間的灑脫之情;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則抒寫的是一種慷慨悲壯的情懷;草聖張旭更是“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揮筆如流星,將情感的宣泄發揮到了極致,才達到了“變動似鬼神,不可端倪”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