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流光溢彩的旅遊文學藝術(6)(2 / 3)

(二)越劇

越劇是我國的第二大劇種,廣泛流傳於浙江、上海、江蘇、江西、安徽一帶。越劇起源於清末浙江嵊縣(今嵊州市)一帶盛行的說唱藝術“落地唱書”,因其地處古越國而得名。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唱腔委婉清麗,表演真切細膩,舞美貼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劇演員初由男班出演,後改為女班或男女混合班,現多由女班來演。越劇主要劇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祥林嫂》、《西廂記》、《紅樓夢》、《五女拜壽》等。(三)黃梅戲黃梅戲,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因源於湖北黃梅一帶的采茶調而得名。黃梅戲曲調悠揚、抒情又富有韻味,唱腔優美婉轉、帶有鄉野氣息和民歌風味,唱詞和念白具有生活化、民間化特色,特別是一些襯詞、墊詞,如“呀子依,依子呀”等的使用,更給人一種親切自然、活潑生動的感覺,形成了黃梅戲真切、淳樸的田園式抒情風波。黃梅戲主要劇目有《女駙馬》、《天仙配》、《牛郎織女》、《打豬草》、《夫妻觀燈》等。

(四)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流行於河南、陝西、甘肅、山西等地。豫劇唱腔高亢激昂,吐字清晰,行腔酣暢,節奏鮮明,唱詞口語化,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樸實親切的藝術風格。豫劇“一代宗師”常香玉,9歲學戲,13歲成名,一生奉行“戲比天大”的藝術箴言,執著於豫劇藝術改革與創新,首創真假聲“混合唱法”,為豫劇唱腔的統一合流做出了傑出貢獻。豫劇主要劇目有《對花槍》、《花木蘭》、《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朝陽溝》等。

(五)評劇

評劇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代表戲種之一,主要在華北、東北等地流行。評劇1910年前後形成於河北唐山,脫胎於冀東的蓮花落,基本唱腔中帶有濃厚的冀東語言風格,後來又不斷吸收帶有天津語言特色的數唱蓮花落、京韻大鼓、河北梆子等的唱腔和京劇的唱腔,至20世紀30年代,評劇音樂的劇種風格最終確立。評劇表演自然化、生活化,表演程式較其他劇種要少,唱腔以“怎麼唱觀眾愛聽,就怎麼唱”為原則,對白也盡量做到生動有趣。評劇主要劇目有《花為媒》、《劉巧兒》、《楊三姐告狀》、《打金枝》、《秦香蓮》等。

(六)秦腔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表演樸實粗獷、高昂激越。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噴火是秦腔的傳統絕技,其重要性有如變臉之於川劇,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目中。秦腔臉譜繪製風格古典獨特,體係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稱中國三大臉譜係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秦腔的劇目,多取材於曆史故事,如“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嶽”等,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七)粵劇

粵劇,有“南國紅豆”的美稱,是兩廣地區最大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和海內外華僑居住地區。該劇受西洋文化影響較深,有別於一般傳統戲曲文化。其唱腔音樂安排采取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使用的方法,樂器不但有二弦、沙鼓等民族樂器,而且有小提琴、薩克斯等中低音西洋樂器;表演藝術、舞美和燈光又較多吸收話劇、電影、西洋歌劇特長。主要劇目有《寶蓮燈》、《平貴別窯》、《柳毅傳書》、《帝女花》、《紫釵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