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流光溢彩的旅遊文學藝術(6)(1 / 3)

(二)京劇的四大藝術手段

唱、念、做、打是京劇的四大藝術手段,也是一個京劇演員必須具備的四大基本功。

唱,主要表現在唱詞和唱腔兩個方麵。唱詞由於受到唐詩宋詞的影響,講究押韻,節奏鮮明,朗朗上口。唱腔主要為“西皮”“二黃”兩大係統,“西皮”高亢激越、活潑明快,適於表現喜悅激昂之情;“二黃”蒼涼深邃、凝重渾厚,長於表現悲憤沉鬱之情。

念,又叫“道白”。道白按音韻可以分為韻白和京白兩種。韻白給人以沉穩、矜持的感覺,一般用於正麵人物與上層人物。京白則采用京腔京味十足的北京方言,給人以親切、自然、詼諧、幽默的感覺,一般用於地位較低的人物。

做,又叫“做派”,泛指表演的技巧,包括身段、表情等。戲曲演員的表演講究手、眼、身、法、步五種技法,稱為“五法”。其中,手指手勢,如旦角用的“蘭花指”,旦角將食指直伸以示憤怒的“怒指”等;眼指眼神,京劇演員常用笑眼、怒眼、醉眼、嗔眼等不同的眼神來傳遞;身指身段,演員在台上通過起落、進退等做出各種優美的身段動作;法統指表演的技術方法與規格,如水袖功、口功、甩發功、手帕功等;步指台步,如花旦走輕盈的碎步,生淨抬腿、蹺腳邁方步等。

打,分為空手對打和使用武器對打兩種。京劇的武打動作不僅有章法,而且難度高,如“朝天蹬”就要求一條腿獨立,用手將另一條抬起的腿拖住,使腳和頭貼在一起,穩穩站立,因此京劇演員往往從小就接受嚴格、艱苦的訓練。

(三)京劇臉譜

京劇臉譜不僅是京劇化裝的一種方法,還是京劇文化的一種象征,具有誇張性和象征性的特點。京劇臉譜的誇張性是依據麵部肌肉的紋理和五官的輪廓界線,用濃重的色彩將人物的相貌加以誇張變形。如在現實生活中,你看不到像關公那麼紅的臉,像包公那麼黑的臉,像曹操那麼細長眼角長著奸紋的三角眼。而通過臉譜加以誇張之後,就可以突出人物的特征。京劇臉譜又是象征性的,有“心靈的畫麵”之稱。不同的顏色往往象征著人物的不同性格、氣質和類型,紅色表示正麵人物的忠勇正義,黑色表示人物的剛烈或粗魯,紫色代表沉勇剛毅,白色代表陰險狡詐,藍色和綠色表示勇猛粗豪,金色和銀色代表神仙、妖怪。京劇臉譜的圖案也是具有象征性的,如薑維腦門上畫的太極圖就表示他知陰陽、善八卦,宋帝趙匡胤的臉譜上繪有龍額日角(在一隻眉上畫有一條草龍)以表明帝王之相。

四、豐富多彩的地方戲

(一)昆曲

昆曲,又稱昆劇、昆山腔,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之稱,元末明初之際發源於江蘇昆山一帶,至今已有650多年曆史。最初,它隻是地方民間的清曲、小唱,明嘉靖年間,戲劇音樂家魏良輔改編了它的唱腔,使之由俗變雅,由簡陋變精細。其弟子梁辰魚譜寫的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轟動朝野,從此流傳江浙各地並遠至北京。大量文人雅士撰寫昆劇劇本,使昆曲有了濃重的文人化傾向,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相繼搬上台。昆劇成了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因其氣質高雅清秀,有“中國戲曲的幽蘭”之稱。在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由於昆曲過於文雅和繁難,逐漸脫離了下層觀眾,在反映大眾化審美趣味的地方戲衝擊下,走向衰落。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幾乎絕跡於舞台的昆曲采取了保護的措施。1956年,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後,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複了昆曲劇團,一大批表演藝術家重回昆曲表演舞台。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昆曲的特點是歌舞合一,講究“詞到、樂到、舞到”。悠揚舒展的笛聲,鶯啼燕囀般的水磨腔,華麗典雅的詞唱與念白共同構成了昆曲清晰、委婉、柔美的藝術風格。昆曲對後世戲曲產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中國近代地方戲中,有很多都是經它的滋潤哺育而發展起來的,因而它又有“母劇”之稱。由於昆曲變化較少,對戲曲傳統特點保留較多,又有“活化石”之譽。昆曲主要劇目有《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牡丹亭》、《漁家樂》、《長生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