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花鳥畫 花鳥畫是以描繪花卉、瓜果、竹石、鳥獸、魚蟲為主體的繪畫,為中國繪畫的一大畫科。
在花鳥畫科花卉分科中,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畫最為常見。
如《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所繪。麻紙本,設色,縱28.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現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圖畫五牛姿態各異。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作品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無背景襯托,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淡古樸,濃淡渲染有別,畫麵層次豐富,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
如《芙蓉錦雞圖》,北宋徽宗趙佶所繪。絹本,設色,縱81.5厘米、橫53.6厘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畫筆法工細,設色典雅。畫上有芙蓉二枝,錦雞一隻。芙蓉枝葉繁茂,花朵盛開,蝴蝶翩翩起舞,錦雞昂首挺立,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生動表現出錦雞的動態和景物的呼應。趙佶自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
【學生講壇】
1.說說“張芝池水盡墨”、“王羲之愛鵝”等書壇佳話。
2.浙江東陽橫店影視城的清明上河圖景區,是參照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風俗畫而建,生動再現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景象及市井生活、民俗風情,會使您產生“一朝步入畫中,仿佛夢回千年”之感。請結合該景區談談影視文化旅遊。
【技能訓練】
[訓練項目]摩崖石刻、碑刻作品賞析。
[實訓目標]
1.能夠利用網絡、書刊資料、實地走訪等途徑,收集當地主要的摩崖石刻、碑刻作品。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賞析摩崖石刻、碑刻作品。
[實訓內容和方法]
1.按生源所在地5-8人一組。
2.查閱相關資料或實地走訪,收集生源所在地主要的摩崖石刻、碑刻作品。
3.分析相關書法家的書法藝術成就。
4.分析這些摩崖石刻、碑刻作品的美學內涵和旅遊吸引力。
學習任務3戲曲藝術
【學習導讀】
戲曲藝術對遊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旅遊中“娛”的主要內容。中國戲曲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有著悠久的曆史。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都已成為曆史的遺跡,惟有中國戲曲不但流傳下來,而且在發展中日臻完善,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知識儲備】
一、中國戲曲藝術的發展曆史
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優孟善於音樂和表演,他常在談笑間規勸教育別人,於是“優孟衣冠”成為後世戲劇扮演的同義詞,戲台上就有“舞台方寸懸明鏡,優孟衣冠啟後人”之說。最早的戲劇為漢代“角抵戲”,演員三三兩兩,頭戴牛角相抵,這頗合“戲劇”的原義,“戲”從“戈”,“劇”從“刀”,繁體字兩字都從“虎”,披著虎皮持著刀槍決鬥,不過是模仿戰爭和決鬥。這種形式在漢代十分時興。
唐代出現了參軍戲。參軍戲一般有兩個演員:參軍和蒼鵲。參軍呆笨,蒼鵲機靈。後來這兩個角色發展為戲劇中的淨和醜,一人扮演戲弄者,一人扮演被戲弄者,多為嘲弄贓官,形式猶如今天的相聲。
戲曲形成是在封建社會後期,其發展過程經曆了宋、金、元時期的南戲與北雜劇,明清時傳奇與雜劇,清代地方戲三個階段。宋雜劇是各種滑稽表演、歌舞、雜技的統稱。元代雜劇是用元曲演唱的戲曲形式,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基礎上廣泛吸取了多種詞曲和技藝發展而成的,優秀作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多方麵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