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流光溢彩的旅遊文學藝術(4)(1 / 3)

“喜氣畫蘭,怒氣畫竹,各有所宜”,我們欣賞書法作品時,要因人及書,因書觀人。如王羲之、虞世南,其書舉止安和,秀逸瀟灑;張旭、懷素,其字渴驥奔泉,氣勢如虹,龍飛鳳舞,盡情地展示生命的活力;柳公權心正筆正;歐陽詢之字險勁秀拔,鷹擊長空,英武之氣咄咄逼人;李白之字超凡脫俗,飄飄然有仙風道氣;黃庭堅之字清瘦灑脫,超卓之中寄深遠之意;顏真卿之字雄渾天成,精深博大,冠絕古今。

二、似神取勝的繪畫藝術

(一)中國繪畫藝術源流

中國畫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戰國時期的帛畫《龍鳳人物圖》是今天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繪畫實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出現,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批有記載的著名畫家。三國時吳國的曹不興是第一個畫佛畫的畫家。東晉時期的顧愷之專擅人物畫,在我國繪畫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隋唐時國家統一,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對外交流活躍,繪畫藝術取得了令後世驚歎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壁畫;二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代獨立形成畫類;三是湧現出一批蜚聲中外的藝術大師。王維倡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形成融詩、書、畫為一體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奉為文人畫的始祖。吳道子是中唐最負盛名的畫家,他的畫風格豪放,有“吳帶當風”之譽,被後人尊為“畫聖”,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等。名家還有閻立本、展子虔、張萱、李思訓等。

五代的西蜀和南唐,宮廷中設有“圖畫院”,是中國曆史上正式設立畫院的開端。南唐顧閎中擅長畫人物,《韓熙載夜宴圖》是其傳世佳作。

兩宋是中國曆史上宮廷畫最為興盛時期,畫院日趨完備,“畫學”也被正式列入科舉之中。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把北宋的民俗畫推向高潮,在美術史上享有盛譽。宋徽宗趙佶也擅長工筆山水和花鳥。北宋文人畫聲勢逐起,主張即興創作,不拘泥於物象的外形刻畫,要求達到“得意忘形”的意境。蘇軾、文同的墨竹皆以意趣為長,米芾、米友仁父子則善於運用水墨橫點,以表現煙雨迷蒙的景象。南宋的李唐、劉鬆年、馬遠、夏圭號稱“南宋四家”。

知識鏈接: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絹本,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存於世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圖》生動地記錄了中國12世紀城市生活的麵貌,這在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畫中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是繁忙的汴河碼頭,後段是汴京市區的街景。

元代文人畫盛行,形成了寫意畫派。詩、書、畫進一步結合起來,體現了中國畫的又一次創造性的發展。其最重要的畫家有趙孟頫、“元四家”(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等。

明出現了一些以地區為中心的名家與流派,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以董其昌、陳繼儒等人為代表的鬆江派等。明代花鳥畫派有以徐渭、陳淳為首的“水墨寫意派”和以周之冕為代表的“鉤花點葉派”。較有特色的人物畫家是陳洪綬,他的《西廂記》等木刻插圖,在民間受到廣泛的歡迎。

清代初期,“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畫派占據畫壇的主體地位。江南則有以“四僧”(朱耷、石濤、弘仁、髡殘)為代表的遺民畫家,他們在繪畫藝術上反對“四王”的摹古之風,提倡不為成法所束縛。清代中期,在揚州出現了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文人畫派,追求個性,力主創新,對近現代的繪畫影響極大。

知識鏈接:鄭燮與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因清末李玉芬《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其所提出的八人為準,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鱓、黃慎、李方膺、羅聘。“八怪”一詞,在揚州話裏有“奇形怪狀”之意。他們在繪畫藝術上大膽革新,不和當時畫壇流行的尚古模擬之風,詩人視為“怪物”,遂有“揚州八怪”之稱。

鄭燮(音xiè),號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鄭板橋畫竹有“胸無成竹”的理論,他畫竹並無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針對蘇東坡“胸有成竹”的說法,板橋強調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無竹”。這兩個理論看似矛盾,實質卻相通,同時強調構思與熟練技巧的高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