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流光溢彩的旅遊文學藝術(4)(2 / 3)

鴉片戰爭後,各地畫家流入上海,“海上畫派”隨之出現,主要代表人物是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他們借鑒民間與西洋繪畫藝術,對傳統中國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作品體現時代氣息,雅俗共賞。

(二)中國繪畫藝術特征

1.中國畫的造型規律:以線造型、以形寫神

中國畫是以線存型的,通過線勾出輪廓、質感、體積來,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都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線型,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

“以形寫神”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中國畫造型上不拘於表麵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征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則可以采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此外,中國畫在畫人物時,也不講求人體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

2.中國畫的構圖法則:散點透視、計白當黑

中國畫在構圖方法上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多采用散點透視法,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衝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例如五代後梁畫家荊浩的山水名作《匡廬圖》,就是一幅全景式的絹本水墨畫,將崇山峻嶺、飛瀑流泉、屋宇庭院、行人小船都巧妙地組織在一個完整的畫麵裏,構圖上錯落有致,變化豐富,形成一個全景山水的壯觀場麵。又如五代南唐畫《百花圖卷》,把不同季節的四季花卉參差錯綜地組織在一張畫幅上,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約束。

中國畫在空白處尤其注意經營,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即沒有畫麵的部位要像有畫麵的部位一樣作認真的推敲和處理。如齊白石畫的蝦,大片空白可當水;在馬遠的山水圖中,大片空白可當水天。

3.中國畫的色彩法則:隨類賦彩、以墨代色

中國畫的色彩,不拘泥於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

中國畫以墨代色,運用烘、染、潑、積等墨法,使墨色產生豐富而細微的色度變化,也就是常講的“墨分五彩”(指墨色的焦、濃、重、淡、清等五種不同的色度)或“興彩”(上述“五彩”再加上宣紙的白色),使得以墨代色的中國畫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4.中國畫的意境:氣韻生動、情景相生

中國畫最玄最難的是氣韻。氣韻生動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是畫家對於超越畫麵形貌之外的神態神氣的追求。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當然,就不能給予人這些感受,而達不到中國畫富有引人入勝的意境。

作者在繪畫時,往往注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如畫家筆下冰雪中的梅、鬆和菊,象征著不畏嚴寒,敢於與險惡環境作鬥爭的精神;南宋的山水畫家馬遠、夏圭突破全景程式而畫邊角之景,因而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在構圖上開創了以少勝多、空靈深遠的格局。這種畫風往往使人聯想到南宋的“半壁江山”。

所謂意境是指畫麵所描繪的生活圖像和畫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如魏晉南北朝的宗教畫和宋代的宮廷畫,給人一種堂皇的氣象;元人的山水畫,具有一種清高的境界。意境不可能全在畫麵,一半在畫麵上,一半在畫外,一半在畫家心靈中,一半在觀者心靈中,沒有兩種心靈的結合,就談不上欣賞意境。

5.中國畫的獨特形式:詩、書、畫、印、紙、筆

中國畫以畫為主,並將詩文、書法、篆刻有機地結合為一體,構成中國繪畫藝術的獨特形式。畫中題詩,往往是畫家對畫中景物的描寫,或抒發作畫心境,或畫贈友人的酬唱。書畫相通,許多畫家本來就是書法家,以書入畫。畫、印同輝,在畫上鈐印的意義不在於留名,一方紅印蓋在畫上,與墨色交相輝映,使畫麵更富藝術效果。中國畫家追求詩、書、畫、印四絕,這一方麵的名家高手有吳昌碩、齊白石等人。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特別是宣紙的出現,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宣紙的滲性,毛筆的尖錐,使得筆鋒無窮變化,產生出奇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