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繪畫藝術賞析
(1)人物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統稱,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曆史故事畫等。人物畫較山水畫、花鳥畫出現早,曆漢魏、六朝漸趨成熟。人物畫表現上力求傳神、氣韻生動、形神俱備。
如《洛神賦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東晉顧愷之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絹本,設色,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現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宋摹)。
全卷分三個部分,采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宛若遊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山川樹石形態古拙,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於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
如《韓熙載夜宴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五代南唐顧閎中所繪。絹本,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全畫為“聽樂”、“觀舞”、“歇息”、“清吹”、“散宴”共五段,記述了韓府夜宴的全過程。五段畫麵情節的間隔和相聯,通過室內的屏風來分隔,既連續又獨立,人物內心活動的刻畫極為傳神。在構圖、造型、用筆、設色等方麵都顯示了畫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技巧,為中國人物畫的鴻篇巨製。
知識鏈接:吳帶曹衣
“吳帶曹衣”,係“吳帶當風”和“曹衣出水”的合稱,是中國古代人物畫中兩種相對的衣服褶紋的表現程式。唐代畫家吳道子,擅畫佛像,他筆勢圓轉,衣帶飄舉,後人稱為“吳帶當風”。南朝畫家曹仲達,將印度佛像雕塑中“薄衣貼體”、“立褶衣紋”的技巧,移用到中國繪畫中,獨創了“曹衣出水”的畫法,筆法稠密重疊,衣服緊窄。這兩種風格,也流行於古代雕塑、鑄像。
(2)山水畫
山水畫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魏晉南北朝逐漸發展,但大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隋唐時開始獨立,五代、兩宋山水畫興盛,名家紛起,達到鼎盛;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繼續發展。山水畫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
如《瀟湘奇觀圖》,南宋米友仁所繪。紙本,縱19.8厘米,橫289.5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米友仁是米芾長子,世稱“小米”。米氏父子開創的“米氏雲山”畫風和技法,劃時代地確立了文人畫的審美視角和情感意境。《瀟湘奇觀圖》著力描繪江山雲霧變幻的奇景,主要運用潑墨法和破墨法,依仗水墨的暈染來塑造形象,很少用線勾勒,濃淡、虛實的墨色使景致時隱時顯,迷蒙又富有變化。
如《富春山居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紙本,縱33厘米,橫848厘米。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鬆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後段(長段)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短段)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
知識鏈接:分居兩岸的《富春山居圖》
畫卷本是黃公望為摯友無用師所繪。但幾經輾轉流離,明朝末年,傳至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癡迷到決定死前焚圖殉葬,是其侄子火中取畫,才救下了這幅絕世佳品。但畫卷從此成殘卷,並一分為二。
火燒之前,畫卷由8張畫紙連成,全長848厘米。火燒之後,毀壞5尺,焚成兩截。前段較小,隻有51.4厘米,因畫中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定名為“剩山圖”,流落民間;後段畫幅較長,大約有6張畫紙,長636.9厘米,現通稱為“無用師卷”,後被清廷收藏。1933年,為避日軍戰火浩劫,“無用師卷”隨故宮重要文物南遷,十五年間輾轉於四川、貴州、南京,最終被運至台灣,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也在幾經流沛後,於1956年走進浙江省博物館,成為該館半個世紀以來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