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戲曲高潮迭起。明清的傳奇是以演唱南曲為主的一種戲曲形式,優秀作品有湯顯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李玉的《精忠譜》等,流傳久遠。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形成了五大聲腔係統:高腔、昆腔、弦索、梆子、皮黃。從乾隆至道光,各大聲腔在“合班”演出中相互影響,形成新的大型劇種———京劇。
清末時,民間地方戲紛紛崛起,花鼓戲、采茶戲、花燈戲、秧歌戲都是很有影響的地方戲。
可以說,清代戲曲是整個古代文學藝術的總結。
知識鏈接:唐明皇和“梨園”的來曆
人們常把戲曲藝人稱作“梨園弟子”,把幾代人從事戲曲藝術的家庭稱為“梨園世家”,戲曲界稱為“梨園界”或“梨園行”,河南衛視的戲曲欄目也冠名“梨園春”。
梨園始自唐代,唐玄宗選定宮庭內的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的場所。《新唐書·禮樂誌》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弟子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號‘皇帝梨園弟子’。”可以說,梨園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所既培養演員(弟子)又兼演出的綜合性的皇家戲曲學院。唐玄宗不僅自己擔任院長,還親自創作加工整理節目,如《甘州》、《霓裳羽衣曲》等。因此,曆代的戲曲藝人都把唐明皇尊為梨園領袖。
二、中國戲曲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戲曲藝術的綜合性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是由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武術、雜技等藝術元素融合而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文學為戲曲的演出提供了劇本,繪畫的美體現在臉譜、戲裝和舞美設計上,而舞台上人物的“亮相”則具有一種雕塑美,音樂美則體現在唱腔與念白的韻味上,而舞台上人物的舉手投足是舞蹈化的,武打場麵中的翻、撲、跌、轉等大幅度的動作又是借鑒了雜技與武術的技巧。
(二)戲曲藝術的虛擬性
與西方戲劇的寫實不同,中國戲曲是寫意的,是借助於虛擬和假定創造超越實境的審美意境。戲曲舞台上的虛擬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時間和空間的虛擬。戲曲舞台上的時空安排是靈活自由的,可以根據劇情的需要而任意地伸縮和變化。比如,在舞台上,演員跑個場就表示已經走了千裏的路,演員手持沒有點亮的蠟燭或布製的燈籠就表示天黑了,而唱了一段後,吹燈就表示天已經亮了。在《三岔口》一劇中,演員在燈光耀眼的舞台上,表演摸黑格鬥,通過打鬥的表演和細微的麵部表情,隻用了十幾分鍾的時間,就把任堂惠和劉利華在漆黑的店房裏肉搏了一整夜的驚心動魄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是道具、布景的虛擬。舞台上並無門窗,但演員做出開門、關門、開窗等虛擬性的動作,就能使觀眾感覺到門窗的存在;一塊畫了城牆和城門的大布就可以表示一座真的城市;演員手持馬鞭,配合相應的身體動作就可以表現上馬、下馬、慢走、快跑等。
三是人物的虛擬。在舞台上,四個或八個畫著同樣的麵孔、穿著相同服裝、做著相同的動作的龍套演員,他們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如他們穿上相同的兵裝就代表了千軍萬馬,穿上了相同的宮裝就是皇宮內的宮女或侍從,這種人物的虛擬堪稱中國戲曲獨創。
(三)戲曲藝術的程式性
程式是指戲曲表演時要遵循的一定的規程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