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流光溢彩的旅遊文學藝術(5)(3 / 3)

在表演方麵,就是一係列有一定內涵的程式動作,如“起霸”就是用一整套有許多基本功的動作和技巧合成的連續的舞蹈動作來表示武將出征前整理盔甲,以表現其威武、勇猛;“走邊”就是用一係列誇張化的動作來表現人物在夜晚曲折的小路上疾行。

在行為方麵,戲曲用生、旦、淨、末、醜等行當分別來表演不同類型的角色。“生”扮演的是沉穩、端莊的男性,分老生和小生。“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飾演大家閨秀和有身份的婦女稱為“正旦”;飾演天真活潑或放蕩潑辣的婦女稱為“花旦”;飾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稱為“武旦”或“刀馬旦”。“淨”扮演的是剛烈暴躁的男性,臉部化妝最為豐富,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俗稱“花臉”。“末”扮演思維糊塗,生活在底層的老人。“醜”扮演滑稽、幽默的男性。

在戲曲化妝方麵,一般旦行和生行采用“俊扮”的方法。即以脂粉塗麵,用紅色塗兩腮,用墨描畫眉眼,給人以麵色紅潤、五官端正的感覺;醜行和淨行主要采用臉譜化妝方法,即在麵部按一定的譜式畫上各種顏色的圖案、花紋,將人物的五官相貌加以誇張。臉譜化妝在形式、色彩和類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藝術功能。

在服飾穿戴方麵,戲曲人物要嚴格地按照其身份地位來穿戴,因此戲曲界有句行話:“寧穿破,不穿錯”。

三、中國戲曲藝術的最高形式———京劇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並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並茂。京劇傳統劇目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家》等。

(一)京劇的誕生

京劇的產生源於四大徽班進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適逢皇帝八十壽辰,閩浙總督指令浙江鹽務當局承辦祝壽典禮,決定選派徽班進京參加慶賀演出。四大徽班是三慶班、春台班、四喜班與和春班。他們祝壽演出結束後,便留在北京進行民間演出,很快占領了北京舞台。為了立足北京,徽班還進行了創新,使徽調逐步“京化”。

1820-1832年間,大批漢調演員也來到北京,他們大都加入徽班演出。漢調是流行於湖北長江、漢江流域的地方戲。入京後,徽漢兩班演員密切合作,更促進了兩調的合流,約在1840年前後,形成了以西皮和二黃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皮黃戲,即後來的京劇。

“京劇”這一名稱,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最早出現在1876年上海著名的報紙《申報》上,這一稱謂體現了其鮮明的地域特色。京劇雖不是北京土生土長的地方戲,但是在北京生產和發展起來的,因而受到北方觀眾的歡迎。同時,京劇又是脫胎於南方的徽、漢兩劇,仍然保留有兩劇的一些特色,因而又受到南方觀眾的歡迎。最終,京劇這一晚出的劇種紅遍中國,成為“國劇”,並與中醫、國畫並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

知識鏈接:京劇“四大名旦”

在京劇旦行中,有梅蘭芳、荀慧生、程硯秋和尚小雲四位傑出的表演藝術家,合稱“四大名旦”。他們以各自的風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劇目,創立了梅荀程尚四大流派,改變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統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戲的新局麵,創造了京劇舞台爭奇鬥豔、絢麗多姿的鼎盛年華。“四大名旦”的稱謂來自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的一次名伶新劇評選活動。

他們的出現標誌著中國京劇黃金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