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富足是朋友幫出來的(1 / 1)

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苟子在(苟子·勸學篇)中說:“我曾經整天地冥思苦想,卻不如從事片刻的學習收獲多。我常常踮起腳尖兒眺望遠方,卻不如登臨高處的眼界遼闊。登高向人招手,手臂沒有加長,而很遠的人可以看得見;順著風勢呼喚,聲音沒有加大,聲音卻傳得更清楚。。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生性與別人無異,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苟子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的東方智慧。牛頓有“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

在成功學中,“借”的意義何在?在關係網中,“借’’是核心。關係網又是人際關係的重要部分。把握了“借力’’這一核心,就把握丁‘關係網的精髓,就有可能通過借力,完成從沒錢、沒背景、沒經驗,向成功的轉化。

諸葛亮“借東風”,“欲敗曹公,須用火攻,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當東吳大都督周瑜想到“隆冬之際,怎得東風乎’’時,竟然口吐鮮血,卒然倒地昏迷不醒了,於是諸葛亮便激情上演了“披發仗劍,登台祭風”的精彩一幕。火燒赤壁也成了千古美談。

羅貫中把諸葛亮神化了,無怪乎後世學者評點諸葛亮時說:“人過智則近乎妖”。諸葛亮為何能呼風呼雨,其實羅貫中在書中有交待。在“草船借箭’’故事中,諸葛亮一晨借得十萬羽良箭,與之同行的魯肅驚問:“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霧?”諸葛亮答:“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是庸才也。”諸葛亮在此一語道破天機。借之道大矣!

古之借風騰雲,借屍還魂,借腹懷胎,借名釣利,借力打力,借雞生蛋,無不是講究一個借字,講究借助外部力量而求得發展。帆船出海,風箏上天,無不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香港作為東亞四小龍最璀璨的明珠,就是憑借與外國的大公司合營,借別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國原材料,借用外·國公司的銷售渠道和銷售市場,從事加工製造,從事轉口貿易。憑借“借風騰雲”的思維,迅速的使香港走向了繁榮。

我國古代兵書

台灣巨富陳永泰說得好:“聰明人都是透過別人的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中國故事也能說明“借”的神力,故事說的是賣馬人借伯樂。

有一個賣駿馬的人,在集市賣馬。他賣的都是體格高大,善於奔馳的駿馬,但由於相馬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技術,一般人看不出馬的優劣,所以,賣馬人在市場上賣了三天,仍然無人間津。

這樣的好馬賣不出去,賣馬人心裏暗暗著急,他心裏明白,這批馬要麼不賣,要麼賤賣,不然,再呆下去隻會白白地浪費時間和盤纏。怎麼辦呢?賣馬人冪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條妙計。因為他想到了伯樂,伯樂善於相馬這是大家知道的,經過他相過的馬,大都跟馬的實際質量相差不多,他曾為王侯們多次相中千裏馬,因此大家都很相信他的相馬術,在人們的心目中,伯樂是相馬的權威,如果他說哪匹馬好,人們就會相信哪匹馬確實是匹駿馬。

賣馬人拜見了伯樂,他請求伯樂到馬市上轉一轉,隻需照著他的要求做就行了。如果伯樂願意這麼做,他願意把一個早上賺的錢全部送給伯樂。伯樂考慮了一下。同意去馬市上看一看。

第二天一早,伯樂來到馬市。他圍著賣馬人的馬轉了一圈,邊走邊仔細地打量這些高頭大馬,還不時地拈著胡須微微點頭,臨走時伯樂又返回看看,顯得戀戀不舍的樣子,然後一聲不吭地走了。伯樂一走,賣馬人把馬的價格提高了十倍,他那些無人間津的馬,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賣馬人除了付給伯樂的錢之外,自己也賺了大大的一筆。

那個賣馬人不愧為賣馬能手,他知道自己的馬並不是那種罕見的千裏馬,如果他請伯樂一本正經地來相馬,那樣他的馬同樣不會賣出或者賣不出大價錢。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伯樂一聲不吭,顯得戀戀不舍的樣子,會讓買馬人感到神秘而增加買的欲望,這樣既使自己賺了一大筆錢,又不失伯樂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