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過於計較得失,雖然“計較”得失本身沒有什麼錯誤,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但是,它很不利於發展,不利於成功。往往,越是計較,就越得不到他想要的東西。但是人終歸是人,不是神,他在許多時候,不知道什麼東西應當計較,什麼東西不應當計較。往往耍小聰明,占小便宜的人最後會吃大虧。
不管是企業家,政治家,學者,成功以及他們成功的人際關係,無一不是建立在一種相互的給予基礎之上。凡事都是相互的。你做一些讓別人受益的事,你所追求的事物便會到來。在人與人互相交際的社會裏,給予是互相的,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問題,它不僅僅是對成功的一種有效的、間接的投資,而且也是一種“功德”。
做一樣的好人,好事,說一樣的好話,可不一定能產生相同的功德。這裏可有禪意。
李世民是唐朝有名的君王,他大力發展佛教,建造了許多寺廟,並大量地翻譯、印製佛經,當時,達摩大師經由海路來到中國,五十七歲的梁武帝接見了達摩。他問達摩老祖:“我建造寺廟,抄寫經文,培養僧侶,自皈依佛門之後做了許多這種事情。我做的這些究竟屬於哪種功德呢?”達摩老祖一聽,心想:這家夥怎能為了功德而做那些事呢?他回答梁武帝說:“沒有功德!”
李世民當時一聽差點當場吐血!為什麼花費了這麼多心血弘揚佛法,卻被達摩老祖斷為沒有功德呢?道理很簡單,李世民過於執著於付出就要換來什麼福報。一旦你的付出帶有強烈的目的,希望換得好的報酬,換來晉升,你的付出就被認為是交換。而交換則不是人際關係的上乘境界。
如果你不明白禪,那麼下麵就給你講一個生活中的例子,首先是要假想,你就是這例子的主人翁。
你是小李在剛剛開始賣保險單時,一點都不入門,幾個月賣下來,不但沒有掙下錢,還花光了積蓄,你此時,口袋中空空,肚子中空空。這時,有一個賣報險單的同事來看你,他是一個成功的保險中介,他知道你的境遇。他來後,坐下來聊了一會兒,向你傳授了一些寶貴的賣保單的經驗,還將他手上的幾宗不大的生意交給你去做。然後,他請你到門外的小飯館飽飽地吃了一頓,臨走,從口袋裏掏出五百塊錢放在你手上,拍拍你的肩走了。
這是故事的一種講法,還有一種講法。你還是袋中空空,腹中空空。這時,一位賣報險單的同事來看你。他是一個成功的保險中介。他知道你的境遇,他來後,坐下來聊了一會,和你傳授了一些寶貴的賣保險單的經驗,還將他手上的幾宗不大的生意交給了你。然後請你到門外的小飯館飽飽吃了一頓。臨走,從口袋裏掏出五百塊錢放在你的手上,對你說道:“好好做,那幾個生意的錢你先拿著,什麼時候,你混出來了,你再還幾宗保單生意給我,噢,對了,這錢你記著什麼時候能周轉得開了你就還我。”
人往往會對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幫助過自己的人更心懷感激,在他們真正回報時,不認為那是一種償還,他們心甘情願,他們認為那是一種有情有意的做為。
明白大智若愚、吃虧是福的真諦後,你就可以處理好你的關係網,人際關係,不過,其中的玄妙不是常人能明白的。
擺脫貧窮指南:
把握了這一核心,,就把握了關係網的精髓,就有可能通過借力,完成從沒錢、沒背景、沒經驗,向成功的轉化。
古人的睿智是“大智若愚”,他們參透了其中的奧妙。明白吃虧也是福。要知道,“不計回報的付出”的回報要更有價值。大徹大悟了,你就可以漸入成功之佳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