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軍民魚水情,所以我對部隊、對人民的感情很深。部隊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過去的部隊是打仗,現在“哪兒有人民需要,軍隊就去哪兒”,抗震救災更離不開軍隊了,像汶川大地震,我們的軍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的軍隊終歸是人民的軍隊,為人民的利益服務。留杭以後,我做過政治工作和偵查工作,也在社區工作過。現在在杭州的新四軍研究會工作,整理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也算是為人民服務吧。
口述者:孫燕
整理者:何聰聰、任雅芳、馬夢雲
戰火紛飛心澎湃,革命感情永銘記
——記魏文英老人
魏文英,1921年12月出生於嵊州黃澤鎮官地村。1939年6月畢業於嵊縣縣立初級中學。1939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曾在江蘇華中建設大學學習。離休前為浙江醫科大學杭州分校黨委副書記。長期從事黨務工作,早先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任黨支部書記、縣婦委委員、縣婦女總支委員。1944年10月任嵊新縣辦事處民運組長。1945年2月任嵊新奉縣正東區區委宣傳委員。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前到新四軍一縱隊(後為中國人民解放軍20軍)任政治指導員。1951年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軍治療隊政治教導員,後任後勤政治處宣傳股副股長。1953年4月,轉業到上海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駐滬辦事處監察員。後在杭州製氧機廠曆任黨委委員、常委、監察室主任、黨委宣傳部長和杭州市衛生局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1982年12月離休,行政14級,享受正廳級待遇。2001年出版回憶錄《人生鱗爪》。
學校篇:立誌求學心不悔,愛黨情懷初萌動
1921年12月,我出生於嵊州黃澤鎮官地村,那是一個小地方,我在那裏上完了小學。由於父親生意上的緣故,我們舉家遷往上海,在逃難的過程中,我親眼見證了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燒毀,整個上海黑壓壓的一片,幾十萬本書就在日軍的魔爪下灰飛煙滅,我的內心無比憤恨,但是自己卻不知道該做什麼。後來我想繼續讀書,但是父輩們基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堅決反對我上中學。家裏人認為女孩子稍微讀點書、識幾個字便可以了,我沒有辦法,便隻能留在家裏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兩年以後,也就是1936年,當時國共合作尚未形成,日本鬼子進城後到處殺人放火。而我在家裏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心中繼續求學的欲望愈演愈烈,於是我便給遠在福建的父親寫了一封信,表達了我對求學的渴望。父親奈我無法,便同意我去嚐試著考一下。非常慶幸的是,我順利地考取了當時嵊州唯一的一所中學。
我在讀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日軍慘無人道的法西斯暴行給我們當地人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我們學校也因為鬼子將要進城而遷到鄉下去了。眼見著人民一次次遭受日軍的蹂躪和竄擾,我們深深意識到了掃盲工作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熱火朝天的辦學工作開始在農村展開了。我們利用課餘時間在當地建立了各種識字班、夜校、讀書會,還組織男同誌成立了青年武裝,號召大家投入到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隊伍中。半年以後,學校搬回鎮上去了,但我們仍然會去郊區進行掃盲活動,將自己編的書分發給農民,組織窮苦的農民一起認字。
在參加各種活動的同時,我對共產黨的認同感也隨之增強。班級裏有同學是地下黨員,我們在他的帶動下也開始接觸到更多與共產黨相關的刊物,比如《新華日報》等,我們看到了共產黨積極抗戰的良好態度,心中也便不知不覺生成了“誰抗戰擁護誰”的理念。初中畢業以後,在學校黨支部的積極推薦下,1939年11月,我和學校的其他三個女孩子一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篇:隱蔽精幹蓄力量,長期埋伏待時機
我在1939年11月參加中國共產黨以後,從事了五年的地下工作,曾任黨支部書記、縣婦委委員、縣婦女總支委員。初中畢業以後,經過組織上的介紹,我被安排在我們當地的一所小學教書,以教師的身份做掩護,從事組織上的一些接頭工作。這期間,我接受了在四明山的黨員秘密培訓。經常會有一些政委、司令員過來對我們進行思想上的教育,我們當時的指導員巴一熔、主任謝飛也經常鼓勵我們加強黨的建設,建立統一戰線,進行武裝鬥爭。
在四明山地區,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和地方武裝,充分發揮遊擊戰優勢,運用機動靈活的遊擊戰爭戰略戰術打勝仗。在根據地內,建立了主力部隊、地方武裝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開展群眾性的抗日遊擊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