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軍民浴血奮戰,粉碎了國民黨頑軍向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多次進攻。
組織上還發動群眾,開展統戰工作,加強對浙東抗日武裝的統一領導。當然,戰爭也是殘酷的,當時涉世未深的我們也親眼目睹了我們的戰友犧牲的場景,對年輕的我們而言感觸甚深。
抗戰爆發後,嵊縣建立臨時縣委,隨著軍事鬥爭的勝利,政權建設也隨之加強。1944年10月,嵊新縣委宣布成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嵊東辦事處,11月,改稱嵊新縣辦事處。1945年2月,奉化縣西區劃入嵊新縣,嵊新縣委改稱嵊新奉中心縣委,我擔任嵊新奉縣辦事處民運組組長、嵊新奉縣正東區區委宣傳委員,一直到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年4月,嵊新奉縣委根據浙東地區黨委和四明山地委的指示,在主力部隊配合下,以優勢的軍事力量進駐上東地區,大刀闊斧地進行開辟工作。政權建設的加強和地方自衛武裝的建立,鞏固了嵊新奉遊擊根據地。
解放戰爭篇:莫道浮雲終遮日,嚴冬過後綻春媚
組織上堅決執行毛澤東、黨中央指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華中局、新四軍軍部的指示,發展壯大浙東遊擊縱隊,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堅持浙東抗戰,並在抗戰勝利以後勝利北撤。從日本宣布投降至新四軍北撤這段時間內,國內形勢多變,黨的戰略方針不斷調整,浙東縱隊的任務和部署也適時變換。為了防止國民黨乘浙東縱隊北撤之際進行偷襲,區黨委和浙東縱隊決定分路北撤。我所在的組織以江蘇淮陰為中轉集結點,我因為喜歡念書的緣故便留在了那裏,曾在江蘇華中建設大學學習。然而,正當我們積極籌備新學期招生工作時,消息傳來,自衛戰爭(後來的解放戰爭)打響了。我們被迫轉移,經過一個月的長途跋涉,在山東臨沂與部隊會合。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前,我到新四軍一縱隊任政治指導員。在山東的那段日子裏,我在思想、素質等各方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可歸結為三點:
(一)人民感情
與南方的農民相比,我看到了北方農民更加艱苦的生活。北方的土地不適宜種植水稻,他們的糧食主要以高粱為主(高粱煎餅、高粱稀飯等),小米、大米那些稀有的糧食一般都是留給參加戰鬥的戰士們吃的,而數量也實在是少得可憐。善良的農民們盡管自己沒飯吃,可還是千方百計留出糧食給部隊的人,而自己卻過著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寧願自己挨餓也要留口飯給戰士們。由於對地形不是太了解,我們作戰時經常需要向導,當地的老年人就紛紛自願擔當這一任務。對我們的要求,他們總是二話沒說便給予答應。
山東人民熱情、純樸、善良的特性給以我內心深處很大的震撼,一直到現在,每次碰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我總是忍不住想要問一句“山東老百姓現在的生活好不好”。對於他們的感情,我一輩子都難以釋懷。
(二)戰友情懷
作為政治指導員的我,每次碰到從一線負傷回來的戰士時,我的心中充滿了深深的敬意。那些勇敢的戰士們,即使自己身負重傷,確仍然一心牽掛著戰場,在他們的眼裏,沒有後退的兵,隻有戰鬥到底的信念,即使犧牲也毫不在乎。
四載春秋,我的戰友們以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慷慨赴死的奉獻精神、同仇敵愾的團結精神、不屈不撓的自強精神、無私無畏的國際主義精神。他們的豐功偉績,樹起了中華民族血染的豐碑。
(三)愛黨情深
與國民黨相比,我黨人員不足千,槍支甚少,裝備簡陋,餉彈兩缺。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之所以能夠頑強地立足、生根,能在險惡環境下發展、壯大,趕不走、打不爛、拖不垮,而且愈戰愈強,就是因為不斷地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有著黨的堅強領導。而我本人也是在不斷的工作中,曆次戰役中更加堅定了對共產黨的信仰。
隨著戰勢的層層推進,我黨捷報連連。1941年4月21日,我所在的部隊集體南下。在大雨連連的日子裏,我們連續行軍13天,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來到了長江邊。當看到“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國”的大標語時,我們頓時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我們乘著準備好的手搖船渡江來到了上海,經過一段時間的戰鬥實現了上海的順利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