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流隔”是怎樣形成的(1 / 2)

經常出海打魚的漁民會告訴我們這樣的情景:魚、蝦和其他海洋動物紛紛從四麵八方來到某一區域“聚會”。是誰驅使群魚聚會呢?

原來,群魚聚會是兩股方向不同的海流相遇時出現的奇觀。兩股海流“握手”,不但會見到翻騰的浪花,聽到轟鳴的音響,更會促成兩股水流中的魚類聚會。特別是在寒流與暖流相會時,景況蔚為壯觀。

寒流和暖流相會,將使平靜的海麵受到攪動,引起海水上下翻騰,像無數把鋤頭翻動土壤那樣。海水的翻騰也把海洋耕耘了一次,下層豐富的營養物質來到了表層,促使浮遊生物迅速繁殖,其數量之多,有時竟能高達每立方米2000~3000毫克的程度。海水裏充滿了食物,簡直變成了“肉湯”。漁場便形成了。

寒流和暖流交彙的區域,叫做輻聚區。由於這裏常常呈現出海水溫度冷暖懸殊的差異,好像大氣裏的鋒,所以又把它叫做海洋鋒區,而漁民則稱它為“流隔”。

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漁場都與“流隔”有關。

太平洋西北漁場,是世界著名大漁場。它從日本近海,經千島群島、勘察加半島,一直延伸到阿留申群島近海。這裏是世界第二大暖流——黑潮與“千島寒流”、親潮交彙的地方,因而形成了盛產鱈魚、鯡魚、秋刀魚和金槍魚的漁場,產量始終名列世界前茅。1970年以來,年產量都在1000萬噸以上,而且穩步上升。

大西洋東北海域,從冰島到西斯匹次卑爾根島,從北愛爾蘭到挪威近海,是世界第一大暖流——灣流延續支脈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以及挪威暖流與北極寒流的交彙區。結果,這一帶也形成了一個著名的漁場——大西洋東北漁場。這裏盛產鰭魚、鯡魚等魚類,年捕獲量也超過1000萬噸,產量也有上升的趨勢。

著名的北大西洋紐芬蘭漁場,是灣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彙合的地方,以產鰭魚為主,年產量為400萬噸。不過,這個漁場近年漁業產量有下降趨勢。

除了上述三大漁場外,還有許多較小的漁場也與“流隔”有密切關係。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東部近海盛產金槍魚的漁場,就與東澳大利亞海流和西風漂流之間的“流隔”一致;印度洋南部亞古爾哈斯暖流和西風漂流的彙合;南大西洋巴西暖流與福克蘭寒流的彙合,也都形成了漁場。

中國舟山群島外海也是一個很好的漁場,這裏盛產大小黃魚、帶魚、鰻魚等。這個漁場的形成也與兩股水流交彙有關。當黑潮暖流在台灣轉向流入東海後,在台灣東北角分出一股支流,緩慢地向長江口一帶流去。它和從長江入海以後沿著浙江沿海流動的海流,正好在浙江舟山群島一帶相遇。於是,這裏就形成了漁場。

“流隔”的位置是經常變化的,要掌握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通過研究海流的路徑、強弱變化的規律,對“流隔”作出預測;也可以根據各種海洋要素如溫度、鹽度等變化情況來推斷。如在大西洋場流與拉布拉多寒流間的“流隔”,溫度相差很大,有時一條船的船頭和船尾竟相差好幾度。

富有經驗的老漁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用肉眼尋找“流隔”的方法。比如,寒流多半水色發綠,暖流多半水色發藍;沿岸水多呈黃綠色,外洋水多呈深藍色。所以,根據海水的顏色,可以大致判斷“流隔”的位置。再如,“流隔”既是兩支海流相遇的地方,它們的撞擊必然使海水產生摩擦攪動,發出聲響,形成浪花。當然,也有些“流隔”並不全都出現激烈的變化。但仔細觀察,仍可以看出海麵的某些異常,如海水漩渦增多;以魚為食的海鳥。大群大群飛到“流隔”區覓食等。

也不是所有的“流隔”都能形成漁場的。如果“流隔”附近由於某種原因不適宜魚類的棲息,那裏就沒有或隻有少量的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