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紅海真的能變成新大洋嗎(1 / 2)

紅海是因局部海麵內季節性繁殖很快的海藻,把表層海水染成棕紅色而得名。這個地處亞非之間的狹長海域,是世界上最熱、海水含鹽度最高的海域,當然,也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海域。說它神奇,是因為科學家們預言,紅海將可能變成未來的大洋。

紅海位於非洲的埃及、蘇丹、埃塞俄比亞和亞洲的沙特阿拉伯之間。紅海長約2253千米,寬度不超過354千米。它的北部,在西奈半島之西,與蘇伊士運河相接;在西奈半島以東,與長274千米、寬40千米的蘇伊士灣相連。它的南部,在曼德海峽的兩側,以胡森穆拉德與錫亞角的連線為界。出了曼德海峽,紅海的水就與亞丁灣及印度洋的水相混合了。紅海的麵積為45萬平方千米,容積為25萬立方千米,平均水深為558米。

海洋地質學家普遍認為,紅海是地球上一個相當新的水域。不少學者認為,紅海可能是一個未發育成熟的大洋。現在的地質調查資料顯示,大約在2000萬年以前,阿拉伯半島可能才從非洲分裂出來,印度洋的海水才有可能流入距地中海不到162.5千米的地方。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穿過印度洋往北伸展,於查戈斯群島附近轉向西麵,並以索科特拉斷裂的形式拐入亞丁灣,而另一斷穀則直達紅海中部。這個斷裂帶以直角向東延伸,並延伸到約旦河穀向上直到死海。人們推斷,這是以坦噶尼喀湖為終點的非洲斷裂穀的延伸部分。這條斷裂穀在進入紅海中部時,最大深度可達到2300米。

加拿大著名地質學家根據上述跡象預言,在若幹萬年之後,一個新大洋有可能在紅海地區出現,這可能是世界第五大洋,新大洋有可能把完整的非洲大陸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19世紀末英國地質學家格雷戈裏也曾有過類似的預言,並且形象地描述了非洲大陸東部巨大裂穀的情景。這也就是著名的東非大斷裂。東非大斷裂位於東經30~40度之間,北部是一條狹長的海域——紅海和一條河——尼羅河;沿尼羅河向南,其源頭是基奧加湖、維多利亞湖、坦噶厄喀湖、尼亞薩湖和盧多爾夫湖等成串的大小湖泊。這些湖、河、海組成一條地球上巨大的裂穀、南北長約5000千米,東西寬約50千米。在沿斷裂帶上,有廣泛的火山和岩漿活動,來自地殼深處的玄武岩和堿性——超基性岩岩漿,通過這條通道不斷上湧,把斷裂兩側的大陸塊推向外側,使裂穀不斷擴大。

北部狹長的斷裂帶已經形成為紅海。在紅海的底部,有一條長3000米的凹地,凹地中有兩個火山口,周圍覆蓋著凝固了的火山熔岩。這足以證明,紅海的海底仍在擴大之中。大斷裂的南部是一些伴有火山岩的湖泊。現代研究結果證明,大洋的形成是中央海嶺裂穀活動的結果,而東非大裂穀的紅海、亞丁灣為全球大洋中的巨型裂穀——中央海嶺的一個分支,因而將來完全有可能擴展為新的海洋。

不過,許多人對此還持懷疑態度。大的裂穀在某種動力的作用下,有可能擴展成為海洋,但是,未必都如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許多大裂穀,例如,德國的萊茵裂穀,俄羅斯西伯利亞中部的貝加爾裂穀,美國中西部的裏奧格蘭德裂穀,橫切日本的中央裂穀,縱貫菲律賓的菲律賓大裂穀,還有我國東部的郯廬大斷裂等,其中有不少與東非裂穀的規模不相上下,有些與大洋的中央海嶺也有聯係,有的以湖泊形式出現,有的為斷裂山穀,有的一部分為邊緣海。如果認為這些大裂穀地區都會擴展為海洋,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紅海地區未必擴展為新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