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所未臻者愛而已(2 / 2)

然而,上述這類故事的實際意義指向所揭示的,還不僅僅是以上這種消極的證明,而且也是如下這種積極的疑問,那就是人是否應該拋棄自己的人性,去追求成為那無人性的仙人?至少在以杜子春為主人公的小說中,可以說,比起成仙的價值來,小說家們更多地肯定了人性的價值。杜子春之“不能”放棄愛,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其實正是因為他“不想”放棄愛(我們應該還記得那句著名的台詞“因為不想,所以不能”)。這些小說表明,人其實並不想放棄自己的人性,他們為自己的人性感到驕傲,比起成為無人性的仙人來,他們也許寧可做具有“愛情未除”之類“人性的弱點”的凡人。李元貞很正確地指出:“子春歸別道士,隻愧其忘誓,未報恩而已,並不對自己因‘愛心’未泯成仙失敗而恨。仙才的難得,在於連‘愛心’亦要泯除——這是人性中最值珍貴的一種。李複言幾乎是從反麵來肯定這點。一個具有愛心,具有熱情的人類,是否適合無情無覺的神仙世界?杜子春的失敗無寧是表現出他人性的可愛的一麵……李複言在此……更表現了人為了人性最深處的‘愛’而放棄了天命。”說起來,人們在成仙得道方麵的無能為力,恰恰證明了他們堅持人性的意願的強烈。

也許正是出於這樣一種認識,芥川龍之介在把《杜子春》譯成日文時,對其結尾作了較大的改動。他把原先小說中從反麵來肯定的人性的價值,轉而從正麵來加以肯定。在他的《杜子春》中,杜子春是因為聽到母親的聲音,失口喊出“媽媽”,而失去成仙的機會的。但是他卻不僅不感到後悔,反而還積極肯定自己的行為:“成為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我打算真正像一個人那樣,正直地生活下去。”那個道人也從原先小說裏仙才的考試者,一變而為人性的檢驗者,他不僅沒有責備杜子春的失信,反而對杜子春說了這麼一句驚心動魄的話:“假如那時你緘口無言,我正想立刻結束你的生命!”傳統小說中從反麵含蓄地肯定的人性的價值,就這樣被芥川龍之介從正麵作了明確的闡發;然而雖說從正麵作明確闡發的是芥川龍之介,但肯定人性的價值的傾向卻是原先就存在的。

“總是七情難斷滅,愛河波浪更堪悲!”(《杜子春三入長安》)其悲乎?豈其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