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善惡分明的小說的人性基礎(3 / 3)

我們為了超脫有限的活動的悲劇,而去向小說尋求救助,但是我們尋求的結果,卻發現小說所能告訴我們的,恰恰是人生隻能是有限的活動這樣一種事實。我們聽從了這一小說家的意見,便無法聽從那一小說家的意見;我們接受了這一主人公的生活信念,便無法接受那一主人公的生活信念;我們試圖避免這一種人性的弱點,卻又帶上了另一種人性的弱點;我們想要使自己不斷趨於完善,卻發現同時又有新的毛病出現;我們每作出一種新的選擇,就必須同時作出一種新的放棄……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美夢也實在難圓。於是我們隻能過有限的生活,做有限的事情,度有限的人生,有有限的思想。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完成對於人生的說明,小說所能告訴我們的恰恰是這麼一條令人悲觀的結論。

然而正是這條令人悲觀的結論,卻是小說的根本智慧之所在。這是一種不是智慧的智慧,超越智慧的智慧。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們這本旨在探求古典小說洞達人性的智慧的小書,卻想以如下一段否定書本裏存在著智慧的話作結;為了不做我們所喜歡的古典小說的俘虜,也許我們願意一聽這個不太入耳的勸告:

讀書不能增添智慧,你盡管去讀,不過自己心裏要記住,智慧不在其中。智慧在哪裏?生活。你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可不要相信耳朵。(索爾仁尼琴《癌病房》)

重版後記

本書自收入顧曉鳴教授主編的《中國的智慧》叢書,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於1992年初版以來,已經整整過去十五六個年頭了。在這段時間裏,大陸版早已脫銷、絕版,隻有台灣版還在由各家出版社(大部分未經我授權)常銷,且被島內有些大學的相關課程列為教材或參考書。但大陸的讀者也並未忘懷本書,常有讀者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來打聽如何可以得到本書,或表達他們對於本書的錯愛。我自己也曾一再動過重版的念頭,但都因忙於雜事而耽擱了下來。現承蒙複旦大學出版社賀聖遂社長和宋文濤博士的美意,終於把重版提上了議事日程,使我有機會了卻對於讀者的一段“債務”,自然是讓我十分高興而感激的事情。

乘這次重版的機會,我又核對了一遍引文,改正了若幹錯字,調整了部分段落的劃分。但也僅此而已,於全書的結構、內容、觀點等,均一仍其舊。

這次重版,將原有之兩種與將撰之兩種合在一起,納入自設的《智慧中國文學》“四季”套書中。原有關於詩歌與小說之兩種,分別為“春卷”與“夏卷”,先行出版;將撰關於戲曲與散文之兩種,分別為“秋卷”與“冬卷”,嗣後出版。全部四種互相配合,形成“體係”,庶幾能反映我對於中國古典文學四大文體的一孔之見。本書是為“夏卷”。

“在此,我要感謝顧曉鳴先生,因了他的信任和美意,我才能有機會再次向這套叢書(毅平按:指本書初版所收入的《中國的智慧》叢書)的讀者獻上這本小書;還要感謝傅鏗君等朋友們,他們的不懈支持,增添了我寫作此書的信心。”這段話本來在本書初版的前言中,因改版的關係現在移入後記,但我的感激之意仍一如往昔。

感謝宋文濤博士的精心編輯,使本書文質彬彬,可以取悅關愛本書的讀者。

歲月不居,本書初版時我剛過“而立”,可重版時卻已“知天命”,馬齒徒增,而學無寸進,惟有歎息而已!

邵毅平

2007年12月13日識於複旦大學光華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