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不操勞自己:活得別太累平靜地對待被別人冷落的日子(3)(2 / 3)

放棄,需要背水一戰的勇氣與魄力,放棄是痛苦的、是疼痛的、是難舍的、是悲涼的,需要心靈太多的掙紮、猶豫和勇氣,放棄意味著永遠的喪失和缺憾,甚至有時需要我們重整旗鼓,從頭來過。

放棄,需要智慧和遠見。放棄,還意味著我們和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永遠錯過,放棄,有時使我們難以割舍得心疼、心碎。放棄鑽營權力與沽名釣譽,你將布衣終身;放棄金錢職位,你再也沒有了特殊和享樂的機會;放棄社交和朋友,你要承受孤獨和寂寞;放棄失敗的戀愛婚姻,你要獨自飄零單飛。放棄,特別需要你調動自己的智慧與勇氣,進行周密無悔的判斷,下定一往無前的決心,然後破釜沉舟,果敢行事。

生活,要求我們學會爭取,也要求我們學會放棄。假如你感到太苦太累太煩太忙太雜,假如你有太多的心事與苦惱,假如你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假如你沒有得到真愛真情,假如你的生活被眾多的迷霧遮住了眼,請嚐試放棄一些包袱與拖累。

及時放棄,放棄得當,勇於放棄。明天,你的太陽會在明朗的天空蓬勃火紅地升起;明天,你的人生花園,有了賞心悅目的規劃清理;明天,你的家園的土地,會有一片清靜和平、旺盛生長的新氣象。

不要活在別人的評論中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去說吧!”我們對但丁的這句名言並不陌生。可是,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實踐它呢?

別人對你的評價總是有水分的,有的人總是挑好的說。假如以此為據,你可能高估自己,自我感覺良好。因此,可能輕視他人,忽視一切,自以為是。也有人可能專挑壞的講,故意貶低你,這樣你可能低估自己,自卑消極。因此,在聽取他人的評論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並以此為基準。

另外,他人看到的可能隻是你的表麵或一個方麵,真正全麵、清楚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隻有天生沒有主見的人才會整天打聽他人的評價。雖然有時候可能會出現“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情況,但大多數情況下旁觀者的意見隻能作為參考。

美國職業足球教練文斯·倫巴迪當年曾被人批評為“對足球隻懂皮毛,缺乏鬥誌”的人。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羅丹的父親曾怨自己有個白癡的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還考不進去。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學。老師認為他“既沒讀書的頭腦,又缺乏學習的興趣。”

假如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他人的評論所左右,怎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你隻有做出舉世無雙的事業,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第一。看過馬拉多納踢球的人,還想一身臭汗在足球隊裏混嗎?聽過帕瓦羅蒂歌聲的人,還想修煉美聲唱法嗎?其實,如果總是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隻想功成名就,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帕瓦羅蒂、馬拉多納這類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