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文學熱點觀察(6)(3 / 3)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許多人物風景是大家都看到並體會到的。而有些經曆則未必,是我們的獨有。例如大家都訪問北大,而雨中的訪問則可能僅僅為我所有。而雨中的訪問,當日的同行者中也會有共同的感受,我則抓住我的“獨有”,再輔以必要的寫作技巧,就會造出一篇獨特的文字來。請記住,寫文章一定要突出你獨特的感受。

2000年1月日於北京大學暢春園

基礎教育需要穩定

最近幾年,中、小學教育方麵議論很多,事件很多,好像行動舉措也不少。處在旁觀者的立場上看,覺得熱鬧是很熱鬧了,但是,畢竟是局外人的關係,有些事情卻是始終弄不清楚。我的印象是,好像是不斷地在談論教改的問題,但是改什麼?為何要改?改了沒有?卻總是鬧不明白的。

替如教材問題,主要是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也是鬧騰得緊。關於此事,因為涉及語文教育,我卻不完全是局外人了一間或也參加了一些討論,總的印象是,有不少的專業語文工作者,包括大學裏的文學和語言學的學者們、以及不少的出版部門的人士參與其事。其間有一些批評涉及以往教材方麵的內容,更多的人則熱情地投人了新教材的編寫和出版工作,抱著培養下一代健康全麵發展的動機的,應該是問題的主流,但是熱情過度了,例如不斷重複地、變著花樣爭出教材、出課外參考、出文選,這種千軍萬馬齊上陣的架勢,讓我們看到了一種“過熱”的氣象,其中除了責任,是否也存在著其它方麵的考慮?還有高考,也有許多尖銳的議論,在考試方法、內容以及招生等方麵,也似乎每年都有些新舉動。這一切的言論和舉措,幾乎都是對著教育的問題而來,但教育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了,一細究,又弄不清楚了。

我對中學教育所知不多,也沒有實際工作的經驗,這方麵很專業的問題,本來毋庸我置喙。但因為畢竟當過中學生,對此卻也不是一無所知,不免也想湊著熱鬧說幾句閑話。我的基本態度是,中小學教育的確存在著需要改革的問題,但改革不能如今這樣“天天講”。“頻頻出手”和“朝令夕改”的結果,隻能使師生無所適從。我的看法是,要對以往教育的方針、政策和內容的簡單化和教條化積弊進行清理,一旦正本清源的工作做好了,第一要務則是穩定教育秩序。

再以中學語文教材為例,不一定是愈新愈好,也不一定是愈改愈好。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們有了大的改革,現在看來,至少在語文教材方麵,改得並不成功。甚至產生了負麵的影響。學生在作文中說套話和假話,難道教材和教學就沒有責任?曆史上出現過一些好的課本,後來被“革命”革掉了。說得不好聽一些,我以為解放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就有一些好的經驗,可惜沒有被繼承下來。以往開明書店,還有葉聖陶先生,夏沔尊先生,陶行之先生,都為中小學教育傾注過很多心血,他們的經驗也並沒有過時。

所以,我以為一旦問題看準,改革到位(恕我直言,很多情況下,是“恢複”到位),就不要再“屢屢變革”了。基礎教育,講的應該是:做人的基礎,學習的基礎,知識的基礎,語文寫作的基礎,其實很多是“自古已然”的,甚至是“萬變不離其宗”的。我以為當今的問題是應該少一點浮躁,少一點趕時鬆,少一點“多動症”,一句話,叫做少安毋躁,穩定第一。

2003年4月18日於北京昌平北七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