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日建設寧波使寧波真正成為“吾國之第二上海”的關鍵,是重中之重。
這個新命題,沒有現成的答案,沒有現成的答案,如今要靠寧波人自己來解答了。
寧波是能解決好這個問題的。因為他們是“無寧不成市”的寧波人,是“首屈一指”的寧波人,是出了王陽明、黃宗羲、包玉綱、邵逸夫、路甬祥、童第周、談家楨等等中華精英的寧波人。
請看“2004?啟動”——看他們是怎樣著手解決這個問題的吧!
2004年春天的暖風吹過江南,千萬條柳枝剛剛吐出鵝黃色的新芽,染綠了三江六岸。寧波,這座擁有30萬家民營企業經濟發達的東部沿海城市,卻碰到開春後的第一件煩惱事:“民工荒”。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施孟傑介紹說,他們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這幾年每年春節過後都要到內地去招工,今年還西行、北上,到了東北招工,豈知大西北的開發,東北老工業區的振興,中部的崛起,到處都要人,特別是缺技術工人,所以效果並不是太好。許多企業希望他們多宣傳宣傳寧波的用工環境,吸引更多的外地民工來寧波務工。
寧波轄11個縣(區、市),人口500多萬人。寧波的外來務工人員已達220萬,由於新企業的增加和老企業的擴大,光技術工人這一檔,缺口10萬。加上基本建設的興起,社會事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所需勞動力更多。
出現“民工荒”,就意味著許多工廠的機器要停轉,高樓大廈要緩建,修橋造路要緩行,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要受到影響,既關係國家發展大局,也關係著你、我、他。
“民工荒”這個在時下中國沿海開放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中“曝光率”頗高的流行詞彙,反映了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與人力資源不相稱帶來的社會矛盾,它正成了寧波這座充滿競爭張力的城市經濟發展的製約瓶頸。
從浩浩蕩蕩的民工潮,到四處告急的“民工荒”,從高級人才的難覓到技術工人的難招,從技術工人的難招到招不到普通勞動力,人們的目光一下轉移到了“農民工”身上,外來務工者終於受到管理部門、企業和社會的重視與關注。
這個現象政府部門急在心上,新聞媒體也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麾下的《東南商報》人敏銳地意識到,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就是要急政府部門和社會需求之所急,為社會經濟良性發展出謀劃策鼓與呼,於是他們提出了一係列建設性的新聞策劃方案。同時積極與市總工會、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三家聯手,共同破解“民工荒”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