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創造條件,錘煉孩子勇敢的品質(3)(2 / 2)

父親要以信任和鼓勵的態度,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困難。信任和鼓勵,是刺激孩子奮發進取、戰勝困難的有效方法,而且會使孩子身心愉悅。誰都明白,一名運動員在最後的衝刺階段,往往會在觀眾的叫喊加油聲中,創造出優異的成績。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遇到困難解決不了時,父親切忌采用不聞不問、諷刺嘲笑、過多的批評、大聲嗬斥和粗暴責問的方式,會使孩子精神更加緊張,不僅不會緩解孩子沮喪的情緒,反而會使孩子感到束手無策,從而失去解決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明末清初有一位學者叫彭端淑,他給兒子和侄兒們寫過一封信,信中談了做學問的難和易問題。他對難和易的論述充滿了辯證法思想,不但鼓舞和激勵了彭家的子侄們,而且也鼓舞和激勵了後來的許多青年人。他寫道:

天下事有難易的區別嗎?去做,去學,難的事情也會變得容易;不做,不學,容易的事情也會變得困難。

即使我的天資愚鈍,才能平庸,不如別人,但是我每天堅持學習,毫不懈怠,總會有成功的一天。到那時候也就不覺得愚鈍和平庸了。即使我的天資聰明,才思敏捷,加倍地高於別人,但是我把這些天資和才能都丟開不用,那麼,我和愚鈍平庸的人相比,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孔子的學生中,曾參是以愚拙出名的。可是孔子的學業,最後卻靠曾參傳了下來。這樣說來,聰明和愚鈍的作用,怎麼會是一成不變的呢!

所以,聰明和敏捷,是可靠又不可靠的東西。自以為聰明和敏捷而不認真學習,那就會自取失敗。愚鈍和平庸,對人的發展有限製作用,但又不能完全把人限製住。不為天生的才能所限製,努力不倦地學習,才是真正求上進的人。

現在許多孩子往往自恃聰敏,不求甚解,放鬆學習,作為父親,應該對他們說些什麼呢?不妨讀一讀彭端淑的這封信。

8.要把挫折教育貫徹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長應當重視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讓孩子獨立處理與自己生活有關的各種小事,來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使孩子從這些經驗中獲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那種缺乏獨立應對生活的經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往往是不敢麵對困難、容易受挫折的。

曾有媒體報道過這樣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事件:

一個來自四川的少年大學生,因為沒有父母的照顧,他無法獨立生活,於是休學在家。學校批準的休學期結束後,校方向他發出了返校通知。當接到學校要他返校學習的通知時,他仍然不敢麵對即將來臨的獨自生活。怎麼辦呢?最終他選擇了跳樓自盡。

盡管這是一個極端的事例,但它確實提醒我們,不能輕視那些要求孩子為自己的生活服務,洗自己的衣服、整理房間等日常小事。因為這些小事正是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提高孩子應對挫折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

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為了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少吃苦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親要做的是要精心設計一個有益的教育環境,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適當地吃些苦頭,培養他承受挫折的勇氣和能力。有了這樣的準備,孩子才可能在以後少吃苦。不少家長也懂得這個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艱險、勇敢堅強,但這種教育往往隻是停留在口頭上,家長既不忍心也不敢將孩子置於困難之中。然而,孩子麵對挫折能夠堅忍不拔的性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他們必須經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父親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煉的機會。讓孩子堅持一項體育鍛煉,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軍訓,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務勞動等活動,這一切遠比您的說教更能有效地培養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氣和戰勝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實際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做父親的千萬不可忽視這一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