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父親曾苦惱地說:我女兒學習成績較差,且做事畏畏縮縮,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我常忍不住數落她,罵她不爭氣,沒出息,希望她能好起來。可越是這樣,她的成績越差,性格也越孤僻,我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類問題相當普遍,由於孩子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挫折、失敗、不良刺激都有可能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比如孩子學習遭受挫折時,家長們恨鐵不成鋼,望子成龍心切,經常出言不遜,罵孩子:太笨、根本不是學習的料。孩子往往在這些語言的反複暗示下,接受了這種錯誤的判斷,並將這些判斷作為自我評價的一部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怯懦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他們往往對自己評價過低,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動力,因此也妨礙了自己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最終可能一事無成。
由此可見,激發和保護孩子的積極樂觀的心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親要與孩子共同向困難挑戰,鼓勵孩子去戰勝困難。當孩子遇到挫折或挫敗時,父親要與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鼓勵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孩子的樂觀首先來自家庭和諧、幸福的氣氛,來源於父親的樂觀自信、幽默豁達,來源於父親不僅自身而且能夠切實地幫助孩子正確對待並戰勝他所麵臨的困難,以自己的樂觀精神感染孩子。這樣,即使在以後的生活中碰到困難挫折,他也能始終保持健康的心態,具備心理承受力,克服困難,實現既定的目標。因為父親已使他相信世上的一切東西都是美好的。一個對自己的童年有著幸福與溫馨回憶的人,胸中會永遠充溢著幸福。
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精神,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以身作則做父親的要以身作則,對人生、生活、挫折等要有正確的觀念、承受心理及應對良策;即使麵臨極大的困難,也不要在孩子麵前出現一副唉聲歎氣、無能為力的樣子。如果事情直接關係到孩子,需要孩子一起來麵對困難,父親也應給孩子一種克服困難的信念。
(2)不要苛刻地要求孩子對孩子的舉止、行為不要苛刻。孩子寫字不規範,你可以讓他看書上是怎麼寫的,鼓勵、引導他把字寫得更好。做父親的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與孩子一同遊樂,會令孩子特別開心。教會孩子調整心理狀態。當孩子陷入痛苦或憂慮時,父親應當幫助他們找到擺脫的方法,可采取聽音樂、閱讀、騎自行車或與朋友交談等方法,讓孩子從失望中振作起來。
(3)不要傷害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切記少用或不用否定性、傷害孩子積極性、自尊心的批評。即使孩子真的犯了錯誤,父親也應在客觀上分析、指正之後,再教他正確的方法,而不應過多地替他惋惜、後悔,如你要是那麼做,一切就好辦了等。孩子沉湎於回憶、懊悔多一分,他的樂觀精神便會少一分。
(4)教孩子保有一顆平常心樂觀的人可以坦然地麵對一切,包括成功和失敗,痛苦與幸福,用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並不是消極地麵對世界。父親要讓孩子積極參加各種活動,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接觸的事情多了,見多識廣,心胸自然就開闊,悲觀思想便不容易產生了。
7.孩子克服困難需要父親的鼓勵和支持在家庭中,父親對孩子應當既是嚴格的法官,又是貼心的朋友。
作為家長,父親既不可對孩子過分溺愛,更不能對孩子放手不管,惟有善於引導,及時指導以及在必要時的幫助和鼓勵,才能促使孩子鼓起勇氣,正視麵前的困難,從而勇敢地去克服它。理智的愛,可以使孩子緊張的情緒得以鬆弛,可以使孩子增強與困難拚搏的信心;父親的關心、同情,能夠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孩子在慈愛而不是溺愛,嚴格而不是嚴厲,誘導而不是包辦的環境中生活,會得到莫大安慰和力量,激發起正視困難的勇氣。反之,如果沒有父親的鼓勵、引導和幫助,孩子遇到困難後,感到孤立無援,往往會表現出沮喪、恐懼、萎靡不振,並想躲避困難。
父親和孩子誠摯坦率地交談,有利於孩子樹立信心,戰勝困難。交談,可以使雙方更加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孩子從小就與父母在一起,每天都有機會進行語言交流,父親要抓住時機,多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談論周圍發生的事情,討論遇到的問題。成人的觀點,會使孩子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如果孩子遇到困難,他們首先就會想到有父親的關心和支持,繼而勇敢地把自己的見解大膽陳述出來,而父親給予恰如其分的同情和開導,引導孩子用正確的途徑去解決困難,那麼,孩子會從小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