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診餘漫話1(2 / 3)

(2)瀉下藥的使用:瀉下藥與利水藥配伍,可開水液下行之路徑,使水濕之邪從二便分利,起到瀉濁利腎之功效。常用大黃、甘遂之類藥物,此二藥性雖峻猛,但隻要切中病機,用之恰當,中病即止,則無須多慮也。

(3)開鹽方法:患者水腫消退後,何時食鹽,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對鞏固療效至關重要。朱老用白術50克,豬苓、茯苓、澤瀉各24克,桂枝20克,共研極細麵再將食鹽100克炒幹研細,於上藥調勻,代鹽服之,可防水腫複發。

3.驗案舉例

患者劉某,女,19歲,學生,1982年7月13日診。

患者於1982年7月8日西醫診斷為“慢性腎炎、尿毒症”入院,曾用西藥利尿合劑等綜合治療,症狀無緩解,遂邀朱老會診。

診時症見:患者全身水腫,不能平臥,小便少,每日尿量40毫升,排尿後小腹疼痛,乏力伴失眠,納呆,舌淡苔薄白,脈沉緩。辨證屬肺脾腎虧虛,致使氣機不利,予以益氣健脾,宣肺利水,方選五苓散合五皮飲加減。

7月15日二診:服上藥後諸症仍無改善,二便反不通,腹脹,惡心嘔吐,煩躁不安,氣急不得臥,全身高度水腫,此為關格之危證。急擬紅參6克,製附子9克,大黃6克,澤瀉、豬苓、黨參各12克,車前子24克。水煎取汁,分早晚口服。第一劑服後小便仍不通,並於第二劑中加蟋蟀、螻蛄各5條,並衝服甘遂粉4克,藥後解出中等量的黑色糞便,排出小便約1000毫升。至此,患者神清安靜,仍浮腫,並且麵色黧黑,投以溫陽補腎利水之劑,並加用蟋蟀、螻蛄各2條,直至水腫消除而出院。後常服桂附八味丸,以鞏固療效,後隨訪一年,水腫未複發。

六、對“發熱”一症的認識

常見外感病的一個主症就是發熱,然外感發熱多實證,病程短。內傷雜證發熱多虛證,也有本虛標實證,且病程長。

發熱的形成和發展,總是存在著正邪之間的交爭矛盾,矛盾性質的不同,發熱的性質和程度亦不同。故臨床上應首先分表裏虛實以及寒熱的多少和發熱的程度,並注意夾暑、夾濕、夾痰等兼症。

清代醫家程鍾齡在《醫學心悟·火字解》中,將外邪引起的發熱稱為“賊火”,認為“賊可驅而不可留”。由久病傷正、情誌不舒、飲食失調、勞倦過度等引起的內傷發熱,稱為“子火”,認為“子可養而不可害”,故治法上外感發熱以汗為主,注意兼顧兼夾症及個體的特殊性。內傷發熱以溫、清、消、補為主,兼顧氣滯、血瘀、濕鬱及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體。

另外,尚需固護胃氣。

值得一提的是甘溫除熱法,其理論源於《內經》,發展於東垣,代表方劑為補中益氣湯。因氣血相連,陰陽互根,血虛者多兼氣虛,陽虛者為氣虛之極,陽虛者必見氣虛,臨床上若辨證準確,常能收到奇效。

然高熱者未必皆為重症、險症。低熱者未必皆為輕症、順症。需注意發熱時間的長短、程度的高低、正氣存內的情況,結合舌苔、脈象及兼症以辨認之。

若出現高熱,不應惡寒而惡寒者,或熱甚而惡寒者,均需注意,密切觀察,或采取必要的臨床退熱措施,以挫其熱勢,固護正氣。如熱勢上午減輕,說明正氣能支持。口渴能飲水,則津液不致幹涸。夜間能安睡,機體能得到休息,心神可保安寧,不致發生閉脫之險症。

七、立愈湯治療頑固性頭痛80例

頑固性頭痛臨床主要表現為頭部疼痛,反複發作,經久不愈。朱老在臨床中常用清代醫家孟文瑞所著《春腳集》中之“立愈湯”治療本病,療效滿意,現整理80例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80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齡最小者25歲,最大者71歲;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長者25年。全部病例均由腦電圖或頭顱犆犜排除顱內占位。臨床表現:頭痛呈跳痛、脹痛或針刺樣痛,頭痛部位多在兩顳、前額、眼眶部或巔頂,多為單側。部分患者發作時麵色潮紅,伴有惡心嘔吐,眼球發脹,眩暈。西醫診斷為神經功能性頭痛者20例,血管性頭痛者25例,神經血管性頭痛者20例,外傷後頭痛者8例,高血壓頭痛者7例。

2.治療方法

(1)立愈湯組成:何首烏、天麻、當歸各12克,土茯苓30克,防風10克。每日1劑,煎2次,得藥液450毫升,早、中、晚分服,10天為1個療程,必要時可重複2~3個療程。

(2)隨症加減:痛甚者加全蠍、蜈蚣;因寒誘發加重者加遼細辛、嫩桂枝;惡心嘔吐者加廣陳皮、製半夏、淡竹茹;眩暈者加紫鉤藤、代赭石、合歡皮等鎮靜安神藥。

3.療效觀察

(1)療效標準:治療後頭痛消失。3個月以上未見發作者為顯效;服藥期間及停藥後,頭痛次數明顯減輕、頭痛時間縮短、惡心嘔吐等症狀減輕或消失者為有效;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者為無效。

(2)療效結果:本組80例中,顯效者42例(占52.5%);有效34例(占42.5%);無效4例(占5%)。總有效率達95%。開始出現療效的劑數為3~15劑,平均7劑。

4.病案舉例

患者謝某,女,57歲,1989年8月15日來診。

患者反複頭痛9年之久,朝輕暮重。輕時頭重如裹,重則臥床。近年來發作頻繁,痛勢不減,尤以左側為甚,伴有胸悶、納呆欲吐,時有便溏。月經已絕10年,但黃帶淋瀝不斷,有時陰中腫痛,腫痛嚴重時頭痛加重。西醫檢查:腦神經及眼底正常。無運動感覺障礙,反射正常,無錐體束征。顱腦超聲檢查示:中線未見明顯偏移。診斷為:血管性頭痛。

予利眠寧、顱痛定及酒石酸麥角胺等藥物治療均未見顯效;亦服中藥而效果不佳,經病友介紹轉求朱老。觀其病例前醫多用滋陰養血、平肝潛陽或益氣升清之劑。舌淡苔白膩,根部稍黃,脈象緩。病屬濕邪為患,擬予立愈湯加味:土茯苓60克,水防風10克,何首烏、明天麻、西當歸各20克,生薏苡仁24克,蒲公英30克,炮幹薑5克,生麥芽30克,炒白術12克。服藥5劑後頭痛減輕,原方藥又進3劑,痛止。1周後複發,但頭痛較前減輕,繼服湯藥10劑,隨訪半年未見複發。

八、淺析疾病轉移——移喉部疾病法

傳統醫學治療疾病講究理、法、方、藥,四者固不可缺,然治法承前啟後。近代中醫多推崇清代醫家程鍾齡的“八法”理論,程氏在《醫學心悟·醫門八法》中說:“論病之源,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統之。”以經絡論,治病亦不越八法,處方選穴除可循經,對症選穴外,尚可表裏經配穴。根據經絡腧穴學說,結合朱老家傳臨床經驗,特舉驗證一例,介紹如下:

移喉部疾病法

【藥物組成】

小獨頭蒜1個、巴豆肉1個、生烏頭1克、朱砂1克。

【適應病症】

咽喉部一切急性炎症,如急性扁桃體炎、喉炎、鵝口瘡等。

【製法用法】

先將生烏頭、朱砂碾成細粉,再和獨頭蒜、巴豆肉共搗成泥。貼於合穀穴,男左女右,外蓋核桃殼一個包緊,24小時後將核桃殼去掉,局部起一小水皰,用消毒針將水皰刺破流出黃水,外貼敷料即愈。

【組方原理】

咽喉為手太陰肺經之所循、手少陰心經之所係。合穀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為大腸經原氣之所注,具有疏風清熱、通經活絡等作用。肺與大腸相表裏,故可瀉肺經實熱。正如《四穴總歌》所雲:“頭項循列缺,麵口合穀收,腰背委中求,肚腹三裏留。”《靈樞·九針十二原》亦雲:“五髒六腑有疾者,皆取其原也。”

獨頭蒜為大蒜的一種,獨頭者,取其力專也。其性辛溫,歸肺胃經,有解毒消腫之功,可療癰腫癬疥,並可殺蟲。《本草經集注》雲其能“散癰腫蜇瘡,除風邪,殺毒氣”。外用易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水皰,不可敷之過久,當為主藥。朱砂甘寒有毒,歸心經,功能瀉心肺火,清熱解毒。

《本草從新》雲:“瀉心肺邪熱。”善治疫瘡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巴豆、生烏頭性溫味辛,功效祛痰利咽,散寒止疼。四藥共配,貼於合穀,調和表裏,宣導內外,則是疾向愈。男左女右者,蓋男主陽女主陰之故也。

九、血府逐瘀湯治療男性病三則

血府逐瘀湯出自《醫林改錯》,係清代醫家王清任在繼承曆代醫學成就的基礎上,經過數十年的臨床實踐後所創名方之一。原方主治胸中瘀阻胸痛、頭痛久治不愈而有定處等症。朱老在治療男性病中,常以此方加減,頗有良效,現整理醫案三則如下:

1.無精子症

患者王某,男,29歲,已婚,工人,1989年4月19日初診。

患者訴婚後五年未育,性生活正常,配偶婦檢正常。精液常規提示:

量較少,離心沉澱後未見精子。患者形體發育正常,睾丸觸診有疼痛感,並放射至小腹,精索靜脈曲張,但無青筋盤曲。曾在某醫院用甲基睾丸素、絨毛膜促性狀腺激素等治療無效。無腰脊酸楚及陽痿等症狀。問之有無外傷史,答曰無。舌質淡,邊有瘀點,脈沉弦澀,辨證為瘀血阻於精室,精行不暢。治療宜活血通經,投血府逐瘀湯加減。處方:當歸、生地各15克,桃仁、川芎、柴胡、紅花、枳殼、元胡各10克,牛膝、荔枝核、黃芪、丹參各30克,小茴香、檳榔、甘草各5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服。服藥5劑後,無不適感。再進5劑,睾丸疼痛減輕,舌邊仍有瘀點,脈沉澀,病情略有轉機,守原方再進10劑,舌脈轉為正常。續以血府逐瘀湯合生精湯加減,處方:當歸、川芎、川牛膝各10克,鹿*草30克,巴戟肉、淫羊藿、枸杞各15克,補骨脂、菟絲子、肉蓯蓉各10克。水煎服,2日服1劑,此方共服4個月,其中守上方不動,相續加入丹參或莪術。複查精液常規:容量3毫升,顏色淡黃,計數2300萬+毫升,正常形態占85%,活力Ⅱ級,液化時間為20分鍾。

按:無精子症是不育症中較難治療的一種病症,患者愈後回複朱老曰:有外傷史,婚前同配偶打鬧,擊中陰囊,疼痛紅腫達月餘。本例患者因外傷損傷宗筋,絡破血滲,瘀血積聚,難以生精及精行不暢。治療中采用活血通精法,投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加荔枝核、丹參增強活絡散結止痛,使瘀去精通,續以生精湯加活血藥收效。

2.陽強案

患者張某,男,30歲,務農,1990年10月5日初診。

其愛人代訴:外出務工兩月餘,返家後高度興奮當晚同房,射精後陰莖異常勃起,疼痛堅硬,立即用單方外搽陰莖乏效。患者呈痛苦麵容,不能直立,陰莖勃硬,疼痛青紫並放射至尾骨,陰莖根部有橢圓形硬結三處,伴口苦、頭暈、耳鳴、苔黃、脈弦。此乃血滯瘀阻,肝膽鬱熱,擬血府逐瘀湯加味。處方:赤芍、當歸、桃仁、紅花、枳實、川芎、川牛膝各15克,炮山甲、土元、橘核各10克,海藻、昆布各15克,生大黃6克。3劑水煎服,另予龍膽瀉肝丸隨湯劑衝服。服藥2天後,陰莖較前變軟,但仍有勃起之感,原方再進4劑,莖軟痛除病愈,囑其禁房事一月,以善其後。

按:陽強,西醫稱為陰莖硬結症,本例患者體倦興奮,血脈瘀滯,並有頭暈、口苦等肝膽濕熱症狀。治療以血府逐瘀湯以活血行瘀,加軟堅散結之品,更有大黃“推陳出新”,配以龍膽瀉肝丸以清瀉肝膽鬱熱,瘀去絡通而病情向愈。

3.陽痿

患者趙某,男,35歲,教師,1987年9月5日初診。

患者陽痿4年,服用中西藥無效。臨床無陽性體征,服用溫補腎陽藥後,輕者頭暈,重者口舌生瘡。投以養陰藥後無濟於事,朱老查遍醫藥經典無章可循,姑且采用活血化瘀藥治之,投血府逐瘀湯合抗痿靈。處方:當歸、桃仁、紅花、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殼各12克,川牛膝、黃芪、生白芍各15克,蜈蚣、甘草各6克。予5劑,藥後無不適,續服上藥10劑,性欲增強,偶有勃起但不堅硬,藥已中的。續用上方加淫羊藿18克,再進10劑,陰莖勃起堅硬有力,夫妻同房正常。

按:治療陽痿,曆來采用補腎藥,本例無章可循,無奈采用活血法,卻有良效。臨床實踐中,陽痿患者精力多一如常人,無明顯虛象可辨,多為氣血不通,機能失調使然。故采用血府逐瘀湯加黃芪以補氣行滯通瘀,合抗痿靈方以振奮陽道,遣方用藥切合病機,故能收全功。

十、淺談服立春藥

立春為一年之始,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首。河南豫東、安徽皖北一帶稱立春為“打春”或“鞭春”。新春伊始,萬物複蘇,生機勃勃。農諺雲:“立春一日,水暖三分……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內經·四氣調神論》:“春三月,此謂發陳。”所謂發陳,即推陳出新之意。春天是生命和美好的象征,故而古代文人墨客對春天讚美頗多,如“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等,千古絕唱寫不盡人間春色。

然而立春後陽氣始動,肌腠初開,風氣漸生,夾雜寒溫及疫癘之邪侵襲人體,造成疾虐橫生,乃至流行,危害人民健康生命。古人在同疾病鬥爭過程中形成“天人合一”及“治未病”思想,多在立春前後服用藥物以防疾病。朱老據家傳及自身臨床經驗提出,立春之日或立春後10日內服用“防風通聖散”來預防疾病,收效甚佳,並改“防風通聖散”為“立春方”,現將其應用介紹如下:

【方藥組成】

防風6克、川芎6克、當歸6克、白芍6克、大黃6克、薄荷6克麻黃6克、連翹6克、芒硝6克、黃芩10克、桔梗10克、石膏10克白術4克、荊芥4克、梔子4克、甘草4克。

【適應病症】

適用於多種疾病的預防,減少複發,如咳、痰、喘,及一些皮膚病、瘡瘍等症。

【製法用法】

上藥3劑,予立春之日或10日內,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注意事項】

(1)服藥期間禁食魚腥生膳等發物。

(2)宜堅持體育鍛煉,增減衣物以適應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