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官的真諦就是要“難得糊塗”,是嗎
“難得糊塗”本來是封建官吏對腐朽社會的歎息與無奈。然而,當前某些領導者把它當做了從政做事的“座右銘”,許多領導的辦公室牆上都掛著名人或自己手書的“難得糊塗”的書法條幅,許多公務員辦公桌上,都有這樣的“人生格言”。他們把“難得糊塗”作為自己為官做事的真諦和座右銘。那麼為官真的是要“難得糊塗”嗎?
要說這“難得糊塗”,倒確實有番來曆。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有一年在山東萊州雲峰山觀摩鄭文公碑,借宿於山中茅屋。屋主乃一儒翁,自稱“糊塗老人”。老人家中有塊極品硯台,石質細膩,鏤刻精美,連鄭板橋也嘖嘖稱讚。老人請他留下墨寶以便刻於硯背,於是鄭板橋以“糊塗”為引,題下了“難得糊塗”四字。老人為這四字題寫了一段跋語:“得美石難,得頑石尤難,由美石而轉入頑石更難。美於中,頑於外,藏野人之廬,不入寶貴之門也。”他用了一塊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試第一,鄉試第二,殿試第三”。鄭板橋觀之大驚,知是遇上雅士,於是又補寫了一段話:“聰明難,糊塗尤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安心,非圖後來報也。”
從鄭先生的“糊塗論”中不難發現,“難得糊塗”其中真意,並非一些官員所信奉的“官場太極”,而是對紛繁世事的通透領悟,對風雲變幻的超然態度,是在細枝末節上不計較、大是大非麵前不糊塗的一種精神境界和人生智慧。反觀那些拿“難得糊塗”當為官箴言的,又有幾人對此有真切領悟?
當今“難得糊塗”被一些人做了過多的曲解。君不見,在“難得糊塗”思想影響下,特別是一些擔負領導職務的人,明哲保身,隨波逐流,有的對不正之風、腐敗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姑息縱容,甚至在問題暴露時,還捂著蓋著,糊塗處之。有的對上投其所好、百般逢迎,立場不定、見風使舵,躲避責任、不求創新,回避矛盾、充當濫好人,推卸責任、以鄰為壑。對下,是非麵前不講原則,矛盾麵前一味和稀泥。難得糊塗對於某些領導者來說,成了一種為官之道、處世哲學,他們求的是關係第一、升官保官第一,圖的是穩穩當當、明哲保身,就是不把事業放在第一位。
當然,對什麼事都要一清二楚,都要斤斤計較,倒也未必正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領導若“事事清楚”,往往導致“事事不清不楚”;過分地求真求細,勢必分心分神,反而妨礙對大事的貫徹執行。領導者若“眼睛裏容不得一粒沙”,對任何事情都求全責備,往往會使下屬心存畏懼、不敢接近;若隻求明哲保身,也會導致上下級關係的疏遠,不利於管理工作的開展。同時,領導者若沒有容人的雅量,不僅大事糾纏不清,小事也牽牽絆絆,很可能引發某些無端的糾紛和意氣用事,也會讓自己落下狹隘自私的罵名。
要說領導者應該糊塗,那麼這個糊塗也是有選擇的,有利於解決問題的,絕不是那種不關己事不張口、明哲保身、推諉扯皮的假糊塗。對現代領導者而言,糊塗的真諦何在?領導者應該在這個問題上確立以下幾方麵認識:
①糊塗的本質告訴我們,對於事物的認識,總是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難得糊塗”就是希望一個領導在工作中要以一種冷靜的態度靜觀善變的事物,在“順其自然”中“以不變應萬變”。
②抓大放小。領導者把握方向,合理安排,自已抓好重要的事,不必一頭紮進瑣事中,而要做到大事不糊塗。
③不求全責備。下屬在工作思路、方法上與領導者不盡相同,下屬的工作不可能盡如己意,這也是正常的,所以不要總是抱怨下屬做得不夠好、讓你不滿意。領導者凡事不要吹毛求疵,追求完美,那樣隻會挫傷下屬的積極性。隻要工作落實好,糊塗一點也無妨。
④小事糊塗,大事把握。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靈活。對下屬的弱點和無心之錯也要以寬容的態度待之,心胸寬廣,不跟下屬斤斤計較。
應該說,“難得糊塗”本身無所謂對與錯,關鍵是在什麼場合、什麼事情上糊塗,事事都真糊塗自不必說,肯定不會成事;事事都裝糊塗,則是明哲保身,也難成事;事事都不糊塗,事事較真,恐怕也難做成大事。隻有該糊塗時糊塗,不該糊塗時不糊塗,糊塗時糊塗得恰到好處,不糊塗時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才是把握好了糊塗的真諦。
特別是年輕領導者,追求成熟、“糊塗”是成長的需要,也是成長的標誌,因為人最忌諱別人說自己不成熟。但追求成熟、“糊塗”切忌走火入魔,失去清純、質樸、坦誠的本色。與本人年齡不符的成熟、“糊塗”,是一種畸形、變態的早熟,會破壞心性的正常發展,不僅不容易獲得別人的悅納,還降低了人格、心智、心胸、品行和能力全麵發展的可能性。年輕領導者成熟、老練、“糊塗”得不像年輕幹部,容易令人生畏、生輕、生厭。因此,不要刻意去追求成熟,追求“糊塗”,不要刻意地取悅同事與領導,不要心機太重,自作聰明,還是多保持一點本真的自我為好。
為官者不能過分追求成熟和糊塗,但也不能過分精明,自認為是能人,處處比別人強,那也不行。在工作中,許多大家公認的聰明能幹的人被提拔為領導。但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成為好領導,還有的人在領導崗位上非常失敗。這樣的人大致有這麼幾種:
①特能幹的領導。有的領導確實特別有本事,在本單位中,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是不可多得的全才。由於自己特能幹,就經常看不慣別人幹的活,口頭語:“你這樣幹不行!看我怎麼幹。”其結果,自己特別累,大家插不上手,又與人產生隔閡。真是費力不討好啊!
②特聰明的領導。有的領導,特聰明,看得遠,如同下棋,可以走一步看五步,工作中主意、辦法全是自己出,下屬感覺領導就是有高見,就是不一樣,非常佩服。久而久之大家都不參與討論、出主意了,變成不動腦、隻聽話的盲目執行者了。
③特牛氣的領導。有的領導,氣場特強,特別有牛氣、霸氣。但有時和員工溝通不夠,在員工感覺是一種自高自大、不符實際的牛氣,是太狂了的假牛氣。對外有時也會給人牛氣哄哄的現象。
④特義氣的領導。有的領導哥們義氣嚴重,經常和大家一起吃吃喝喝,稱兄道弟。當大家利益趨向一致時,團體的力量被放大,當團體和個人的利益取向不同時,哥們兒犯錯應處罰時,會出現不好意思下手、真處罰後下屬反感或不服的“熟不講理”的現象。
⑤特明星的領導。有的企業搞成功了,領導也成為明星了。沒當明星想當明星,當明星時風光無限,當上明星就騎虎難下了,你的個人和企業都被充分曝光、透明化了,沒有隱私了,你從此就不允許犯錯誤了。常人哪有不犯錯呀,所以,有些人感歎,當明星後真累啊!
至於在什麼事情上“糊塗”些,什麼事上清楚些,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1)正事不可糊塗,小事可糊塗些
正事有兩種:一種是單位的正事,如本職工作、領導交辦的事等;一種是自己的正事,如薪水、待遇、升遷等,對這些事都要清楚些。除此之外的事,可算是些小事,可以糊塗些。對一些無足輕重的事情,隨他去吧,誰都有心情不好、抱怨發泄的時候。聽到閑話了,隻要不是當著你麵說的,就當耳邊風過去,沒什麼大不了的。
(2)會上不可糊塗,會下可糊塗些
開會屬於正式場合,每個人的言論都要有記錄,所以要清楚些,一定要想好了再說,表態要明確;會下屬於自由言論,言論可糊塗些,不要輕易表態。
(3)工作不可糊塗,關係可糊塗些
對自己的工作一定要清楚,要釘是釘,卯是卯,不能含糊,“大概、可能、好像”盡可能不要說。處理人際關係上,變數很大,非常微妙,還是做和事佬、少表態,不背後議論他人,難得糊塗些好了。
(4)班上不可糊塗,班下可糊塗些
上班多辦正事,盡可能保持清醒頭腦;下班言論放開,同事小酌話語偏多,要多糊塗些為好。
(5)對想好的事不可糊塗,未想好的事可糊塗些
職場上會遇到許多事,對已經經深思熟慮、想好的事,可表現得聰明些,提出自己的、有獨特見解的意見和建議來;對突發的時間、自己拿捏不準的事情,要表現得糊塗些,不要輕易表態,等想好了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來。
(6)男女間不可糊塗,同性間可糊塗些
男女糊塗,職場大忌,想要在單位發展,就要注意。否則,就會因小失大。
總之,糊塗不招人喜歡,聰明也同樣不一定招人喜歡,隻有聰明地糊塗著時,才皆大歡喜。有人總結的象棋裏的幾句話,也許對我們如何看待聰明與糊塗有所裨益。這句話說,做事情不要斤斤計較,紅先黑後並不意味著“黑”就吃虧;辦事說話要像“象”,總有一條線不可逾越,即使那邊的風景再好;追求目標要像“馬”,有時需要繞兩步才能實現最初的夢想;遇到機會要像“車”,果斷利落,不畏首畏尾;讚揚他人要像“炮”,背後的誇獎常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幹事業要像“卒”,雖然走得慢,但認定了目標就要永不退縮;對待上下級要像“仕”,遇到困難時你是他首先想到的依靠;麵對挑戰時要像“帥”,生死關頭仍不緊不慢,從容應對。這大概就是我們應該樹立的聰明糊塗觀吧。說到底,聰明也罷,糊塗也罷,要看場合、看對象、看時機。
年輕領導者追求成熟、“糊塗”是成長的需要,也是成長的標誌,因為人最忌諱別人說自己不成熟。但追求成熟、“糊塗”切忌走火入魔,失去清純、質樸、坦誠的本色。與本人年齡不符的成熟、“糊塗”,是一種畸形、變態的早熟,會破壞心性的正常發展,不僅不容易獲得別人的悅納,還降低了人格、心智、心胸、品行和能力全麵發展的可能性。
2領導幽默與否不重要,樹立威嚴才是最重要的,是嗎
領導幽默作為一種幽默行為或言語,是指領導者講話詼諧風趣,在麵對員工或同事時能不失時機地幽默一下,做到活潑而不失莊重。 一個領導在麵對複雜局麵和下屬時應該表現出怎樣的氣質和魅力?應不應該有幽默?幽默對於領導者而言是否可有可無呢?
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幽默總是和下流的黃色段子、小醜式的滑稽相提並論的,於是民間就有了 “包公笑,黃河清,嬉皮笑臉不正經”的說法。許多人也往往認為,領導者就應該嚴肅嚴謹,一本正經,幽默不幽默的無所謂。實際中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人對領導幽默的誤解,從源頭上說在於長期以來的封建等級意識以及官本位思想,一方麵,從領導者的角度看,等級觀念的存在使得他們不願和普通老百姓親近,他們遠離大眾既是為了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讓老百姓覺得他們高高在上,也是為了保持距離感,以示自己的領導權威不容侵犯。另一方麵,從群眾角度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已經使老百姓對官員、對領導的形象固定化、模式化,他們從心裏對領導存在敬畏感,他們所見所聽到的領導都是一臉嚴肅、不苟言笑,如果領導幽默起來,他們反倒覺得領導嬉皮笑臉,不夠嚴肅,繼而覺得領導的能力和水平不行,甚至會覺得領導隻是在作秀。
要出色地做好工作,需要具備多方麵的能力,需要講究一定的方法和藝術。其中,學會幽默、善於幽默,也是職場人士特別是領導者提高工作藝術、改進工作方法的一個重要方麵。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政治家都是運用幽默藝術的大師。現實生活中,不少人也是善於運用幽默藝術的高手。他們借助恰到好處的幽默,往往能收到活躍氣氛、贏得人心的獨特功效。尤其在處理和解決一些棘手問題時,他們不僅僅靠權力,而且輔之以適度的幽默,使工作的阻力大大減少,使問題的處理大為順利。現代管理學認為,有一種領導魅力叫幽默。真正的領導者有洞悉人員心理的能力,並有能力思考和采取行動,使人員的抵抗情緒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而幽默的人更容易成為一個好領導。領導者可以借助幽默的力量,改善自己在下屬心目中的形象,使之更加具有人性化,也可以增強自身魅力,實現有效領導,得到下屬的擁護和支持。即使不幸要麵對事業的失敗,幽默也能開闊領導者和員工的心胸,在挫折和困難中獲得快樂。幽默作為領導的重要物質,已成為現代領導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以人為本”領導方式的重要手段。
人都喜歡與幽默的人一起相處,幽默在領導過程中的作用決不低估:
①幽默能夠使領導化解尷尬,擺脫困境。在管理中,難免會有尷尬意外的情形出現,領導者如果言辭激烈,結果可能會弄巧成拙,使自己變得被動;反之,領導者若能在適當的時機幽默一下,不但能盡快地解決問題,掌握主動權,還能使人消除緊張、減輕壓力,避免尷尬並化解矛盾。
②幽默能夠活躍氣氛,拉近與下屬之間的距離。有經驗的領導者都知道,幽默的領導者比古板嚴肅的領導者更易於與下屬拉近距離。要使下屬能夠和自己齊心合作,就有必要通過幽默展現領導魅力,增強親和力。沒有人願意追隨一個枯燥的、死氣沉沉的領導人。
③幽默能夠體現自己的風度。幽默是人的思想、學識、智慧和靈感的結晶,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是人的內在氣質在語言運用中的外化,它寓莊於諧,通過可笑的形式表現真理、智慧,於無足輕重之中顯現出深刻的意義,在笑聲中給人以啟迪和教育,產生意味深長的美感趣味,同時在幽默中也能體現出自己的風度和包容。
④幽默能夠能體現自己的才華素養。幽默是一門藝術,它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和情趣,又是一個人修養和魅力的展示。一個說話幽默風趣的領導者,能使聽者在含笑中評判是非,領悟哲理,增長智慧。在重大的社交場合,領導者的幽默可以充分展現自己良好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強化自己的個性風采,讓自己在幽默中變得更有魅力,更好地贏得下屬的尊重和愛戴。
⑤提高領導的威望。幽默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笑聲,其中還蘊涵著有助於提高管理者威望的一種力量。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中國有妓女嗎?”周總理坦然自若,雙眼盯住了這位記者,思索了一下,正色回答:“有。” 這一回答引起了全場的騷動,周總理接著說:“在中國的台灣省。”話音剛落,全場爆發出一陣掌聲。這種機智而幽默的回答,不僅表現出了一名政治家的聰明才智,也為中國人民在外交事務中贏得了榮譽。
⑥調節人際關係。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在人際關係中,出現矛盾和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當下屬間、上下級之間出現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時,得當的幽默技巧有時能迅速化解這類矛盾,讓人際關係重新變得融洽暢通。切莫小看那些即興發揮的三句兩句簡短的幽默的話,它蘊涵著言者平時勤奮好學、博覽多識和日積月累的心血。一個管理者隻有平時善於學習,善於觀察,善於積累,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才能真正學會幽默的藝術。
可以這麼說,一個有著非凡智慧的領導不一定是個懂得幽默的領導,而一個幽默感十足的領導必定是一個充滿智慧和魅力的領導。
對領導來說,幽默和謙虛幾乎是攜手並進的,它們就像是保持自信的平衡力,這種力量可以使領導們腳踏實地並進行自我檢查。運用幽默進行管理,管理者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有人說,西方人善於表情嚴肅地表達幽默,而中國人則善於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嚴肅的態度。據美國針對1160名管理者的調查顯示:77%的人在員工會議上以講笑話來打破僵局;52%的人認為幽默有助於其開展業務;50%的人認為企業應該考慮聘請一名“幽默顧問”來幫助員工放鬆;39%的人提倡在員工中“開懷大笑”。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上至總裁下到一般部門經理,已經開始將幽默融入到日常的管理活動當中,並把它作為一種嶄新的培訓手段。
有管理學者認為,21世紀的領導人不應再像過去的領導人那樣衣冠整齊、一本正經、愛發號施令了,而應當像初次登台的明星那樣有魅力,像運動員那樣靈活,像美洲豹那樣迅猛。在西方,沒有幽默感的先生,簡直就是沒魅力、愚蠢的代名詞。有經驗的領導者都知道,要使身邊的下屬能夠和自己齊心合作,就有必要通過幽默使自己的形象人性化。
盡管幽默的人受人歡迎,但幽默的使用不是隨意的,即使作為領導,也不能隨心、隨時、隨意地運用幽默。幽默是有範圍的,它因場景、對象等的不同而變化。因此,幽默必須掌握分寸。真正得體的幽默是詼諧而不失度,滑稽而不粗俗,精練而不煩冗,簡約而又得當。要想幽默得體,需要注意下麵幾個問題。
(1)幽默玩笑內容要高雅而不粗俗
幽默的內容取決於幽默者的思想情趣與文化修養。正因為幽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通於深奧”,才能打動人心,使人在開心一笑的同時,有所思有所想。隻有內容健康、格調高雅、得體真實的幽默,才能給人以啟迪和精神享受,也有利於對自己美好形象的成功塑造。幽默內容粗俗或不雅,有庸俗淺薄、嘩眾取寵甚至低級趣味之嫌,有時雖也能博人一笑,但過後總會讓人感到乏味無聊。
(2)幽默玩笑要分清對象場合
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因為身份、性格和心情的不同,對幽默的承受能力也有差異。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能對乙開,卻不一定也能對甲開。幽默玩笑一般要做到“五不要”:一是不要開上司的玩笑。一定要記住,上司永遠是上司,不要期望在工作崗位上能和他成為朋友。即便你們以前是同學或是好朋友,也不要自恃過去的交情與上司開玩笑,特別是在有別人在場的情況下,更應格外注意。二是不要以同事和下屬的缺點缺陷作為開玩笑的目標。你以為你很熟悉對方,隨意取笑對方的缺點,但這些玩笑話卻容易讓對方覺得你是在冷嘲熱諷,倘若對方又是個比較敏感的人,你會因一句無心的話而觸怒他,以至毀了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或使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變得緊張。三是不要和異性同事和下屬開過分的玩笑。有時候,異性之間的玩笑亦能讓人縮近距離,但切記不可過分,尤其是不能在異性麵前說黃色笑話,這會降低自己的人格,也會讓異性認為你思想不健康。四是不要板著臉開玩笑。到了幽默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幽默大師自己不笑,卻能把你逗得前仰後合。然而在生活中我們都不是幽默大師,很難做到這一點,那就不要板著麵孔和人家開玩笑,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誤會。五是不要總開玩笑。開玩笑要掌握尺度,不要“大嘴巴”似的總開玩笑。這樣時間久了,在下屬麵前就顯得不夠莊重,大家可能減少對你的尊重。在領導麵前,你會顯得不夠成熟,不夠踏實,領導可能減少對你的信任。
(3)推行幽默管理
作為領導者和管理者,如果善於運用幽默的力量把幽默的人性化和管理的嚴肅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恰當地運用幽默緩解氛圍,提出容易為大家接受的方案,增加管理的親和力,把員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上下之間和諧互動,這就是幽默管理所要達到的效果,也是幽默領導的核心所在。作為領導者,你不必總是一副過於嚴肅的態度和表情,有幽默感說明你隨和可親以及高度的智慧與改變環境的能力,另外還要認識到,除了笑話,還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帶來笑容,因此,改變看法,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你就能做到幽默領導。
(4)幽默玩笑要適度而不張揚
首先是要掂量一下自己是否有幽默的天賦。如果有,那麼就要想好你接觸的對象是什麼人,你的幽默天賦應該怎樣發揮。如果你沒有幽默的天賦,那寧可被人說你是沉默寡言,也不要被別人當成“禍從口出”的“形象代言人”。當今職場,不會有人與沉默寡言的人作對,但如果你因為愛張揚自己,不惜通過低俗的幽默去傷害身邊的人,那麼你自己可能也會活得心神不寧。
(5)要幽默,更要領導
幽默領導,重在領導。幽默說到底是形式,領導才是目的。幽默有助於改善領導工作,但並不能代替領導。在管理過程中,領導者一定要分清主次,既要幽默,更要領導,要在領導工作中運用幽默,在幽默中貫穿領導,用幽默打開領導局麵,增強領導魅力,用幽默感染下屬,建立良好輕鬆的工作環境,使工作場合不時傳來笑聲,從而調動下屬的情緒和激情,最終達到領導的目的,突出領導的實質。所以,幽默要圍繞著領導活動來開展,不能為幽默而幽默。
作為領導者,不必有一副過於嚴肅的態度和表情,有幽默感說明你隨和可親以及高度的智慧與改變環境的能力。要認識到,除了笑話,還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帶來笑容,因此,改變看法,從一點一滴開始做起,你就能做到幽默領導。
3才藝對領導者來說沒多大用,是嗎
領導者的才藝愛好有哪些利弊,領導者應如何對待才藝愛好?才藝對官員有沒有用?這些一直是人們議論的話題。有許多人認為,有才藝對領導者沒什麼用處,沒有才藝照樣能當官。這話應該說沒大錯,但才藝對領導者來說,並不是可有可無的。
藝術,可以啟迪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領導者的人格力量,固然來自自身高尚的品德和操守,然而,多才多藝也是一種人格魅力,一種非權力領導藝術,它能在群眾中產生很強的親和力、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一個精通本職、忠於職守、富有創造性的領導,如果同時又多才多藝的話,那麼他將會具有更大的魅力。多才多藝不但反映了一個人多方麵的愛好和才能,豐富了他們的生活情趣,對於領導者來說,還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
①多才多藝有助於開拓思路做好工作。如果一個人在本職工作之外,能在文學、戲曲、音樂、繪畫、書法等方麵有一定的研究和造詣,那麼,這些才能將會作為潛在的素質反映到工作中去,對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因為知識和能力是互通的,這些知識和才能一旦與本職工作相聯係,就會大大地拓展人們的思路,創造有效的工作方法。
②多才多藝有助於擴大交際麵。一般來說,領導的才藝愛好可以成為上下級聯係的媒介和橋梁,與有共同愛好的下屬聯係起來,大家一起切磋技藝、交流心得,在共同愛好領域打破上下級界限,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這樣一來,領導就可以聽到很多在正式場合裏聽不到的聲音和真實信息,這對於領導了解下情、製定政策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③多才多藝有助於提高領導威信。多才多藝的人在某一方麵或幾方麵表現出的高出常人的藝術才華或文化修養,往往令人由衷地羨慕和欽佩。而多才多藝的領導不但易於贏得欽佩,並且還能優化他們的形象,讓人增加幾分敬意。特別是在公眾場合,領導者和群眾在一起,同唱同樂,唱一段京戲,彈一支曲子,朗讀一首自創的詩詞,必然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領導的多才多藝會從一個側麵為自身增添光彩。
④多才多藝有利於加強自身修養。現在有些領導者常常流連於娛樂場所,生活情趣庸俗,如果越來越多的領導者能夠在寫詩作文、習字作畫等才藝方麵產生興趣,少花點時間在吃喝逢迎上,不斷加強自己的修養和素質,也可以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淨化官場風氣。
⑤多才多藝有利於活躍官場文化。國內官場文化可以說是“醬缸”文化中最為濃稠的一部分,給人的印象總是沉悶、壓抑、刻板。領導者作為社會上素質相對較高的一群,其實內心充滿了創造的衝動和激情,隻是囿於大環境的影響,大多數人選擇了循規蹈矩,而官員詩人、官員作家的出現恰好帶來了一抹亮色,讓沉悶的官場鮮活起來。同時,更多的具有人文關懷和藝術精神的官員的出現也是對傳統官場文化的一種衝擊和改變,體現了這個時代的特色。
古往今來,官員為政一方的同時,擁有才藝與愛好在政治生態與文學、藝術創作中一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綜觀中國文學史,能官能詩者不乏其人。很多官員本身就是詩人,如屈原、曹操、蘇軾、林則徐等。在當代,領導者在身兼數職的同時擁有許多才藝愛好,已是普遍現象,官員擁有才藝愛好的趨勢正逐漸蔚然成風。
據某省一項調查顯示,處級以上領導者才藝愛好排列前10位的分別是:下棋玩牌41.9%、攝影34.3%、遊泳31.2%、卡拉OK26.7%、書法24.4%、乒乓球21.3%、養花19%、收藏古玩與字畫18.3%、籃球17.6%、收藏奇石與根雕15.2%。才藝愛好可謂領導者的亞文化圈,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必然使社會更加尊重文化和才藝。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愛好。良好的生活情趣與愛好可以釋放工作的壓力、享受生活的美好、陶冶高尚的情操,甚至可以提升人格魅力。愛因斯坦一生鍾情於小提琴演奏,孔子愛好音樂,聽到一段好曲能“三月不知肉味”,一代偉人毛澤東喜歡書法、詩詞、遊泳、讀書等,顯示出他那“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寬廣胸懷和堅定信念。一個精通本職工作、忠於職守、富有創造性的領導,如果同時有多種才藝愛好的話,那麼他將會具有更大的魅力。
但是,才藝和愛好如果不能得到好的利用和控製,也會有一些副作用。
前麵提到的調查同時顯示,在“領導者的才藝愛好可能帶來哪些弊端和負麵影響?”一問中,63.4%的人認為“會成為一些下屬投其所好、親近討好甚至受賄行賄的借口”,44.8%的人認為“會成為某些領導者個人尋歡作樂、公款全部買單的根源”。 40.3%的人認為“會導致一些領導者荒廢政務,沉迷於個人愛好,把愛好當職業,把工作當副業”,38.4%的人認為“容易滋長一些單位下級與上級之間整天抒情達意、附庸風雅、葉公好龍、作風漂浮的風氣”。“愛好”和“陷阱”本來是互無關聯的兩個詞,但如果和“權力”聯係起來,就有了實實在在的因果關係。的確,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們麵對物欲橫流和各式各樣的誘惑時,其態度不盡相同。特別是對於手握“權力”的官員來說,稍不留神,就可能會因為自己一點小小的興趣愛好而墮入罪惡的深淵。
遠華特大走私案首犯賴昌星有一句話:“不怕領導講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一語道破腐敗分子眼中的“愛好”與“陷阱”之間的關係。領導者作為一個人來說,肯定會有自己的愛好。但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本屬於私人事務的興趣愛好就會不可避免地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而成為葬送前程、家庭的陷阱。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領導原本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因為位高權重,很多人想盡辦法拉攏腐蝕,但他始終金錢攻不垮、美色打不倒。然而後來有人打聽到他喜歡書畫。這下好了,幾樣古董、幾幅名人字畫,這位領導者便被拉下了水,這位領導的個人愛好居然成了他的人生“陷阱”,教訓發人深省。
政壇上人物的才氣可分為四種。一是有政治之才又兼有藝術之才,如毛澤東、康熙帝等;二是隻有政治之才而無藝術之才;三是隻有藝術之才而無政治之才,投錯了胎,誤入政途,如宋徽宗、李後主;四是既無政治之才又無藝術之才,陰差陽錯,戴上了官帽。不管哪一類,既入政壇,就要一心務政。
官者管也,既要管好老百姓的事,同時也要管好自己。有才藝可以,但不必頻頻展示,不要本末倒置,否則適得其反。特別要注意的是,領導者對個人才藝愛好一定要分清主次、分清公私。從生活情趣本身看,才藝愛好是領導者的“私事”,絕不能借口是“公事”、“公務行為”而由公款來為其才藝愛好買單。生活中有些官員沉迷於個人的才藝愛好,成天想著攝影、參賽、獲獎,直把愛好當職業,把工作當副業,入協會、買相機、拍照片、出影集、參加影展,而花費由財政付錢,對此大家必然不滿。
所以,領導者要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給自己的愛好紮上“鐵籬笆”,別讓人家鑽了空子。才藝愛好和當官不能本末倒置。相對來說,才藝愛好是個人化的活動,而為官則屬於公共行為掌控的,是公權力影響的,就必須為公權力負責。一言以蔽之,“在其位謀其政”,官員首先必須恪盡職守,做好本職工作,在此基礎上,盡量多一些業餘愛好,但不能沉湎於業餘愛好。如果把主業荒廢了,就背離了官員的職業道德,辜負了公眾的殷殷期待,也違背了公權力的本質要義。
多才多藝有助於開拓思路做好工作,有助於擴大交際麵,有助於提高領導威信,有利於加強自身修養,有利於活躍官場文化。良好的生活情趣與愛好可以釋放工作的壓力、享受生活的美好、陶冶高尚的情操,甚至可以提升人格魅力。但作為領導者,要給自己的愛好紮上“鐵籬笆”,別讓人家鑽了空子。
4外在形象是領導者自己的事,與組織無關,是嗎
有一些領導者認為,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如何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更與單位無關。事實上不是這樣。
據一項大型調查顯示,71.5%的受訪者認為,社會“以貌取人”現象十分普遍,還有49.4%的人相信“改變外貌=改變人生”。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都不希望別人戴著有色眼鏡看自己,但骨子裏卻都是視覺動物,純粹地追求“真善美”,拒絕“假惡尤其是醜”。作為一個人最直觀的標簽,外部形象的重要性在各行各業都有所體現。心理學上也有個“美即好”效應,即美麗的東西在人們的心目中很自然地跟好的東西聯係在一起。特別是對領導者而言,外在形象更不是一個小事,應該是更重要更重視。
有人說:“帶十人要用心去帶,帶百人要用情去帶,帶千人要用形象去帶,帶萬人要用魅力去帶。”這說明,領導者的形象至關重要,而且越是大領導越重要,樹立好自身形象是提高領導力層次的重要方麵,而外在形象又是領導者總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導外在形象是領導者自身修養的外在表現,它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領導者的氣質、修養、知識和見地,能折射出思想、智慧等內在深處的一些東西。它雖決定不了領導工作的成敗,但卻能夠決定領導者在他人心目中受歡迎的程度。對於領導者來說,外在形象也是他給員工、給上級的最直觀的感受和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會持久保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一位風度翩翩、形象氣質俱佳的領導,往往能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激發員工工作的興趣;反之,一個形象不佳的領導,會給別人留下低俗和水平不怎麼樣的印象,這也是心理學中“光環效應”的結果。
與普通員工不一樣,領導者作為組織的代表,其個體外在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麵是他本人形象的體現,另一方麵又是他所領導的那個組織形象的體現,有著一定的公共性和社會性。
(1)領導者外在形象的對外影響
①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可以提升組織形象。人人都有一種“愛屋及烏”的心理,公眾喜歡領導者個體外在形象,自然而然也就容易喜歡該領導者所領導的組織。因此,領導者的外在形象與組織形象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係。一方麵,領導者的外在形象有助於提升組織形象;另一方麵,也要注意領導者外在形象是以整個組織形象為土壤的,離開了組織形象的領導者外在形象,就好比離了枝葉的花,縱有奪目的絢爛,也是轉瞬即逝,沒有長久的生命力。
②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能提升組織的產品形象。公眾都有一種投射心理。即如果公眾認同、喜歡領導者外在形象,從而也會對組織產品或服務產生認同感,提高公眾對組織產品的消費信心。
③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有利於保持與外部公眾健康、協調的關係。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有利於獲得外部公眾的好感、認同、支持,從而有利於外部公眾與組織的關係協調發展,特別當組織身處困境時易於得到公眾的諒解。
(2)領導者外在形象的對內影響
領導者是否能樹立自己的權威,取決於領導者在被領導者心目中的認可度、接受度,即領導者在被領導者心目中的形象。隻有被領導者從內心裏擁護領導、接受領導,領導者的言行才能有效地對被領導者的思想、心理產生有效影響,進而實現領導效能。
①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能給員工留有良好印象。領導者吸引員工從良好的外在形象開始。一個人的外部形象常常顯示著他是誰,他的自我感覺如何。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能讓組織員工產生認同感、親近感,從而樹立對領導者的信任和好評。
②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對員工的形象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領導者外在形象往往是其人格、能力、素質等的綜合體現。這種形象表達了他們的生活原則和價值取向。如果它們代表了眾多員工的願望,便具有社會正義性,能夠在員工心中產生共鳴,就會引導員工的行動,從而感染、促進、激發員工積極向上、充滿熱情地投身於領導者所指引的活動。實踐證明,獨具魅力的領導者外在形象對其組織員工有著極大的感召力,使組織員工在塑造自身形象時,有意無意地以領導者外在形象為榜樣,這對增強組織的凝聚力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③良好的領導者外在形象促使領導者取得更大的工作業績。有了員工的信任與認同,領導者的觀念、決策能順利地被貫徹執行,領導者與員工有著和諧的關係,從而提高領導者的工作業績。
現代領導者是美的生活的組織者,也是美的生活的引導者;是美的生活的感受者,也是美的生活的創造者。作為領導者,自己首先應該是美的化身。美的風度有利於提高領導者的威望。因為人們往往會從對一個領導者的外在形象的直觀感覺中,來判斷評價他的領導素質和受歡迎程度。威嚴的氣勢會讓人產生尊重,得體的儀表會讓人產生欣賞,端莊的儀容會讓人產生愉悅感,良好的修養會讓人產生親近感。這就要求領導者必須把個人外在形象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重視,在這方麵要樹立以下幾種形象:
(1)樹立端莊整潔而非邋遢散漫的領導外在形象
形象邋遢的人辦事大多不幹練,領導不修邊幅,就會給下屬以懶散、沒修養、水平低等錯覺。在這些錯覺的作用下,下屬會在無形中對領導的印象大打折扣。領導者的儀表要最基本的是要端莊。在邊幅修飾、發型、衣著等方麵,要做到“兩符合”:一要符合個性特征;二要符合周圍環境。做到“麵必淨、發必理、衣必整、扣必結、頭必整、肩必平、背必直;氣象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培養一種讓自己感覺舒服的外在形象,通過這種外在形象來形成個人風格。
領導的服飾主要應注意以下問題:著裝必須整潔大方、挺拔協調。衣服應熨平整,褲子應熨出褲線,衣服領口、袖口保持潔淨。另外,衣服必須適合自己的體形特征。領導切忌不修邊幅或服飾過於華麗、新奇。切忌衣著怪異、頭發淩亂、長期不修剪指甲、領帶汙跡斑斑、襯衣一角外露。
男性領導要常修剪頭發,保持整潔,不要留長發或怪發型。發式自然且梳理整齊,給人以幹練、莊重之感。女性領導的發式多變,但不可怪誕。對女士來說,淡汝可以增加女性的自然美。反之,濃妝豔抹或佩戴過多的首飾,則給人以庸俗的感覺。最後,還要注意服裝風格的統一。
(2)樹立良好風度氣質的外在形象
風度也是一個人富有經驗、具有廣博知識、長期沉澱形成的外部表現,是內在底蘊和儀表結合的最佳表現。儀表和風度是密切相關的,一個舉止瀟灑、神采奕奕、洋溢著生命活力的領導,容易使別人被他的非凡氣度所震懾,同時,他的從容自信、幹練、有條不紊、不亢不卑使對方不敢在心理上輕視、排斥。一個氣質、風度俱佳的領導,他無須言語,隻要靜靜地站或坐在那兒,便能給人一種特殊的感覺以及深刻的印象。領導者非凡的氣質和風度,並不取決於天生的特質,而取決於後天的知識修養和實踐鍛煉。這就要求領導者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還應加強其他方麵的修養和鍛煉,以培養良好的氣質和風度。
(3)樹立適應自身定位而非過分渲染的外在形象
領導者在哪個位置上,就由哪個位置給你的形象定位。領導者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本地本單位的社會風氣,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跟你比較,並且對你有一種天然的期待。一旦失望,你的形象就跌落了。比如,你是一個基層官員,偏要弄得油頭粉麵,一身名牌,不免有脫離群眾之嫌;你是一個高級領導,卻非要舊衣爛衫,不修邊幅,那不叫艱苦樸素,而叫有失身份。在什麼地方、什麼場合應該有什麼樣的形象定位,都必須引起領導者的重視。
(4)樹立平民化而非高高在上的外在形象
現實生活中,群眾最不歡迎那些“官職不大、架子不小,本事不大、脾氣不小”的領導。過度的官腔和架子,實質上反映了其淺薄的本質和小人得誌的畸形心態。作為領導者,不要以為自己有權就可以在別人麵前指手畫腳,發號施令,就可以對別人頤指氣使,就可以靠在軟綿綿的椅子裏,遠觀滄海指指點點,指揮別人去幹這個幹那個。沒有人喜歡和這樣的領導打交道,即使是在路上相逢,也會像老鼠見了貓一樣,繞道而走。作為領導者,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既能當領導,也能做平常人。領導者既是群眾的普通一員,又是群眾中的佼佼者;既有人類共有的美德和修養,又具有眾望所歸的高素質;既擔負領導工作,又在思想、情感、立場、觀念、言語、行為上融入群眾之中;既把幹事創業作為最高價值取向,又心甘情願地做一個普通人。
(5)樹立充滿朝氣而非委靡不振的外在形象
領導者必須是一個充滿朝氣的人。有了朝氣,就會生機勃勃、活力四射,就有排除萬難、勇於攀登的幹勁和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鬥誌。這股朝氣所產生的強大精神力量,反映到工作和事業上,就是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就是責任感、使命感、光榮感的不斷增強。否則,一個人一旦染上暮氣,意誌衰退,精神委靡,悲觀消極,就會抱殘守缺、怨天尤人、不思進取,即使有再好的機遇也不珍惜,抓不住,再好的事情也不願幹、幹不好。
(6)樹立喜怒不形於色而非喜怒無常的外在形象
領導者控製的自己的情緒,喜怒不形於色、讓別人摸不透自己,防範人心在困難時的動搖,對外顯示從容鎮定的大度,才能很好地穩定人心,保護自己,開展工作。作為管理者,在下屬麵前發怒,其原由不外乎下屬的行為表現或結果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而我們對他們還抱有期望,故而有怒氣。怒,不夠好,但亦非絕不可行。若怒,請主動用怒,而非被激怒。
(7)樹立儒雅清和而非浮躁粗俗的外在形象
雅即高雅、淡雅、典雅。雅是品位、境界,雅是提升領導形象的重要方法。儒雅之美,是那種飽讀詩書、自內而外滲透出的一種內斂的氣質和風度。從老百姓來看,有文化的官員說話、辦事、想問題和沒文化的官員就是不一樣,所以有文化的官員走到哪裏都自然會產生一種自然的親民力。那些以理服人、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春風化雨、溫文爾雅的官員,總能吸引公眾的目光,產生親和力。那種飛揚跋扈、粗俗浮躁、不學無術的領導者越來越不受歡迎。雅貴在內涵、重在精神。領導者要善於讀書學習,積澱文化底蘊,充實精神世界,在讀書學習中撫平心靈的起伏,驅除世俗的紛擾,追尋人生的意義,在讀書中滋潤心田,飛揚精神,增才益智。領導者還要注意擇善而交,多交益友、諍友、誠友,遠離惡友、腐友、庸友,多交基層朋友、勞模朋友、專家朋友,擯棄浮華作風。
(8)樹立舉止文明和令人心儀的外在形象
舉止適度、行為得體、保持風度,都是在禮儀上對領導者提出的總要求。一是做到舉止規範,嚴格按約定俗成的習慣做事;二是舉止自然,不要使自己的舉止動作明顯令人感到呆板、局促、勉強或戲劇化、臉譜化;三是舉止文明,講究禮貌,並有意識地借此去展現領導者的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四是舉止穩重,不可毛手毛腳、風風火火,讓人覺得領導者為人處世不夠沉穩成熟,難負重任;五是舉止美觀,努力使自己的動作看起來優雅好看;六是舉止大方,動作要灑脫大氣,不小氣,不顯得拘束,以免給人以不夠開放、眼界不高、沒見過世麵的感覺;七是舉止得體。在這方麵,領導者要區分場合,合理強化自己不同的角色意識。正式場合要“像個領導”,辦事果斷、責任心強、思路清晰、目光深遠、顧全大局、堅持原則;非正式場合下,要“像個群眾”,平易近人,不擺官架子,不打官腔,善於傾聽,靈活處事。
作為領導者,應該是美的化身。美的風度有利於提高領導者的威望。因為人們往往會從對一個領導者的外在形象的直觀感覺中,來判斷評價他的領導素質和受歡迎程度。威嚴的氣勢會讓人產生尊重,得體的儀表會讓人產生欣賞,端莊的儀容會讓人產生愉悅感,良好的修養會讓人產生親近感。這就要求領導者必須把個人外在形象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重視。
5人在官場就會“身不由己”,是嗎
“人在官場,身不由己”是流行於當今職場官場的一句口頭禪,而且多出自於那些重權在握、公務纏身的領導者之口。對此認真咀嚼,仔細品味,可以發現,其中不乏對官場風險的沉思,也有對喧囂生活的怨艾,但更多的是對“隨波逐流”行為的心理默認和自我開解。在社會的舞台上,一個人走上領導崗位,角色身份發生了變化,“百忙之中”似乎成為很多領導者的“真實寫照”。“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也成了很多人自嘲的理由。麵對紛繁複雜的政務活動、喧囂鼎沸的人情世界,很多領導者抱怨“時間饑荒”、疲於奔命、窮於應對,整天參加會議,忙於各種場合應酬,忙於升官發財,等等,實在是“不亦樂乎”。有些領導者則鑽進了“權力崇拜”的怪圈,進而走入“迷失自我”的尷尬境地,還往往處處擺出一副“身不由己”的“無辜樣子”。我們不禁要問,當官就真的是身不由己嗎?其實非也。
一些領導者之所以發出“身不由己”的感歎,往往源於以下幾個方麵:
①時間不能自主。在競爭成為主流、敬業成為時尚的當代職場中,“時間饑荒”成了領導者麵臨的共性問題。麵對一個“忙”字,有的領導者創造了“五加二”、“白加黑”、“吃三睡五幹十六”的工作法。我們無意貶責那種拚命工作的敬業精神,隻是對某些領導者時間不能自主,成天窮於應付、疲於奔命的做法存有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