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器的發展史上,槍械的發明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戰爭的模式。你能想象在以長矛和刀劍為主要武器的戰爭年代,手執長矛和刀劍的士兵與手持火器的士兵在戰場上相遇的情景嗎· 在火門槍剛剛出現時,德國的黑衣騎士在與法國軍隊的交戰中就首先使用了這種新式武器,並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勝利。當時,黑衣騎士們把槍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槍,右手點火,打完一次重新從膛口裝入火藥和彈丸。手持長矛和刀劍的法國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能噴火飛彈的新式武器,嚇得奪路即逃。盡管德國的火門槍命中率較低,操作麻煩,發射效率低,但在以刀劍為主的武器時代,它的威力卻是超強的。

這種局麵在14世紀的戰爭中是司空見慣的。因為公元9世紀火藥的發明已經預示了戰爭從冷兵器時代進入到了熱兵器時代,濃煙、烈火、震耳欲聾的炮聲足以讓人們震撼。大炮發射出的炮彈足以將一個騎士從馬上擊落,或者打散一個步兵編隊。隨著槍械等熱兵器的出現,戰爭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促使人們對以往的戰爭觀念、方式、軍備狀況等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於那些從未見過槍械等新式武器的士兵而言這一切是可怕的,而對所有的國家來說槍械代替刀劍已經是大勢所趨,如果不想落後挨打,那就要換上新的“行頭”去迎接挑戰。

槍械逐漸代替刀劍是武器史上一次重大的變革,它不僅為步兵提供了上乘的武器,而且徹底結束了騎士時代。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戰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磨滅的。因為它不僅像“催化劑”一樣加速槍械性能的不斷改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且為槍械提供了展示魅力的舞台。由笨重到輕盈,由單一式樣到多樣,由功能簡單到齊全,槍械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求索和創新的艱難曆程。

最早的槍就是我們提到的火門槍,它是14世紀在歐洲出現的。這種槍是由鑄銅或熟鐵製成的,槍管尾部有一個火門,發射時先將火藥裝入,然後在火門處將引火藥點燃。這種槍在發射時,需要一手持槍,一手持可燃物。它的口徑一般在25—45毫米,既笨重又難操作,射擊精度也相當差,發射速度極慢,最慢的一次是從中午到太陽落山,隻發射了七發子彈。當時的騎兵也裝備了火門槍,不過他們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用槍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

又難操作,射擊精度也相當差,發射速度極慢,最慢的一次是從中午到太陽落山,隻發射了七發子彈。當時的騎兵也裝備了火門槍,不過他們用的火槍要短一些,小一些,射擊時先用繩子把槍拴在脖子上,在馬鞍上支一個“Y”形的架子,架住槍管,用槍後部的木棍抵住胸前的鐵甲,右手點火。

雖然火門槍無法和現代的槍械相比,但它的產生標誌著人們研製單手射擊武器的發明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火門槍問世後,迅速被一些國家運用到軍事中,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到了15世紀初期,火門槍的木製握柄被重新設計,射擊時能夠斜倚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需要架在支架或地上,這就是步槍的雛形。

15世紀初葉,單人能方便地使用的槍——火繩槍出現了。火繩槍用的彈丸是鐵或者鉛做成的,它的點火機構是一個簡單的呈“C”型的彎鉤,其一端固定在槍托一側,另一端夾著一根緩燃的火繩。士兵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門裏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藥,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由於火繩是一根麻繩或撚緊的布條,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幹的,能緩慢燃燒,燃速大約每小時80—120 毫米。這樣,士兵將金屬彎鉤壓進火門後,便可單手或雙手持槍,眼睛始終盯準目標。

火繩槍在當時很受歡迎,作為步兵的武器在歐洲大陸廣為流行,前後經曆了兩個世紀。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有不盡人意之處。由於它的前膛單發裝填且彈丸與推進藥分裝,所以射速非常慢,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 分鍾才能發射2發子彈。加之暴露在外的火繩不僅在夜間容易暴露目標,而且很容易被風吹滅或被雨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射擊失敗後槍手還需要用火折子直接去點火繩,這就使重新射擊變得非常麻煩。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西歐的工匠們在火繩槍的後部增加了一個由扳機帶動的小火炬,這個小火炬在戰鬥的時候一直燃燒著,當需要開槍的時候,就扣動扳機使小火炬向前運動,接觸到前麵的火繩,而小火炬是用浸泡了蓖麻油的布團揉成,點燃後不易熄滅。之後,人們還在槍中增加了膛線,增加槍的射擊精度。並增長了槍管的長度,使它的最大射程提高到了200米。

16世紀初葉,燧發槍的出現徹底克服了火繩槍的不足,標誌著純機械式點火時代技術的結束。它的原理是:燧石在彈簧下撞擊打火鈑,產生火花,進而點燃火藥。燧發槍的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方便。到17世紀時,槍的口徑已經減少到了17毫米,重量也隨之減輕,射速提高了每分鍾1—2發,在19世紀,這種槍上還普遍裝上了刺刀,將冷兵器和熱兵器完美地結合起來,彌補了射速慢的缺陷,成為當時歐洲的主要武器。

1805年英國牧師亞曆山大·約翰·福西斯發明了撞擊式雷帽技術,即擊發點火方式,這不僅大大加速了槍械的發射速度,促進了擊發槍的誕生,而且奠定了現代槍械的基礎。撞擊式雷帽技術使用在槍械上就是用擊錘撞擊一個裝有雷汞粉的金屬小圓帽,造成摩擦燃燒。1840年,德國人德萊賽發明德萊賽針刺擊發槍,使擊發槍更加完善,它的技術特征是:彈藥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之後,槍械開始在裝彈技術領域不斷的突破和發展。

20世紀後,槍械的發展呈現出了繁榮的局麵。由於槍械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一戰以後,各國都積極地開發手槍,如轉輪手槍、衝鋒槍、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狙擊槍及機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還出現了突擊步槍等高性能的武器。單單從兩次世界大戰中各種槍械在自己的“崗位”不遺餘力的表現和不斷的更新換代,不難看出戰爭其實不僅僅是人和人的較量,而且是武器和武器的較量,在戰爭中往往是擁有先進武器的一方占有主動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步槍實現了自動化、槍族化和小口徑化;機槍的種類與功能不斷增多,如大口徑的高射機槍、航空機槍、車裝機槍、艦艇機槍等的出現;霰彈槍、防暴槍、匕首槍以及水下槍等特種槍械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些槍械有的作為警用,有的作為軍用。

雖然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革新,精確的製導導彈在軍事上的使用已經成為軍隊實現目標的方式。然而,槍炮和匕首等武器卻並沒有因為武器技術的不斷攀升而過時,它們仍然在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還在緊跟時代的腳步不斷革新。

手槍發展史

手槍是一種單手發射的短槍,它能以其火力殺傷近距離內的有生目標,是近戰和自衛用的小型武器。盡管手槍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它卻是軍隊中不可缺少的裝備之一。由於它具有短小輕便、攜帶安全、能突然開火,在50米內具有良好的射擊效能等特點,因而一直被世界各國軍隊,主要是指揮員、特種兵以及執法人員等大量使用。

曆史悠久

和其他火器一樣,手槍也走過了漫長的歲月。從600多年前的槍械鼻祖——火門槍算起它大致經曆了火繩手槍、轉輪發火手槍、打火手槍、燧發手槍、擊發手槍、轉輪手槍、自動手槍幾個階段。但是手槍最早被應用於軍事領域卻是在1544年,當時德國騎兵在倫特戰鬥中對法軍使用了單手轉輪打火槍。

金屬彈殼發明後,擊發式手槍便出現了,其首要標誌是1835年美國人伊桑·艾倫設計的“胡椒盒” 手槍,即多槍管旋轉擊發手槍。接著,英國和歐洲大陸也開始生產此類手槍。但這種手槍較重,擊錘抬起時影響瞄準,軍用價值不大。隨後,美國費城的著名槍械工亨利·德裏格發明了單管擊發手槍,法國則裝備了沙斯波式擊針槍。

19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的武器發明者和製造商塞繆爾·柯爾特,從舵轉的轉動原理聯想到改進“胡椒盒”手槍的圓筒式彈倉,構思出了木柄單動式左輪手槍的結構,並於4年後獲得了第一個擊發式轉輪手槍的英國專利,為現代手槍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世紀末,德籍美國人雨果·博查特發明了自動手槍,從1908年起到1938年德軍一直把它當成自衛武器使用了30年。如美國國防部在1911年使用的柯爾特Ml911式手槍就是非常著名的一款自動手槍,它的改進型Ml911A1式手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被廣泛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新型手槍便應運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有捷克M1975式手槍、法國MAP15式手槍、德國HKP9式手槍和P95式手槍、意大利改進型伯萊塔手槍。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更新型的手槍被載入各國軍事史冊,如意大利伯萊塔公司的92F手槍、奧地利9毫米格洛克17—30手槍係列、蘇聯PSM小口徑手槍等。

早期的手槍

作為一種槍械製造的方式而生產的最早手槍既重又大,並不適合藏在身上或是便於攜帶在肩式槍套中。

手槍從14世紀開始亮相戰場到16世紀被廣泛應用,這200年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采用了比同時期鍾表更為複雜的機械結構,而且槍身還被鑲上骨頭、牛角、珍珠和貴重的金屬做裝飾,使其變成藝術品,它上麵的飾品數量越多,價格就越昂貴。

形狀各異的手槍有一個區別於其他輕武器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握把和槍托不是裝在接近扳機和槍管的右角的位置,而是幾乎和它們在同一直線上。它是由一個大圓頭組裝而成,通常是球形、檸檬形或梨形。那個大圓頭有時會被當做一個短棒或大頭棒使用,但其最主要的用途是使持槍者能夠更好地把持住手槍,尤其是從槍套拔出來的時候。

影響深遠

手槍易於生產而且使用簡便,除了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外,在民用市場也有一席之地,特別是當它發展得小到足以放入上衣口袋時更是如此。從1775年到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中燧發手槍的大顯神威,到一戰中轉輪手槍的突出表現,再到二戰中自動手槍的所向披靡,它的普及和影響是人們有目共睹的。

手槍的分類

手槍種類繁多,按使用對象可以分為軍用手槍、警用手槍和運動比賽手槍;按作戰用途可分為自衛手槍、戰鬥手槍(大威力手槍和衝鋒手槍)和特種手槍(包括微聲手槍和各種隱形手槍);按結構方式可分自動手槍、轉輪手槍和氣動手槍(如運動手槍)。

燧發手槍

燧發手槍也叫火石式手槍,一般很長,擊砧是一個裝在底火盤上、可繞軸轉動的“L”形底火盤蓋。當擊錘向下回轉時,撞擊底火盤蓋上的撞擊麵,底火盤蓋也隨之打開,擊錘上的燧石與撞擊麵摩擦產生火花,向下濺入底火盤中,引燃點火藥,發射子彈。它的擊發成功率一般超過80%,在實戰中比火繩槍要可靠得多,不僅射速明顯提高(一分鍾2發),而且設計精度較高,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進步。

偷雞賊的發明——轉輪打火槍

燧發手槍的發明是伴隨著16世紀燧發式發火裝置的產生而產生的。在它之前還產生了一種新式的槍——轉輪打火槍,這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生產的。有人認為它是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的,也有人說是意大利科學家發明了這種武器的發火裝置。雖然關於它的誕生沒有一個定論,但卻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據說,當時的火繩槍在點燃時,產生的亮光和氣味很容易被人覺察,荷蘭的偷雞賊為了在使用火繩槍偷雞時不暴露自己,就設計了擁有燧石打火裝置的新槍,由於這種槍的彈簧和杠杆都暴露在外麵,在擊發過程中如同雞啄米,因此被稱為“啄槍”,也稱打火槍。

第一支燧發槍

曆史上第一支燧發手槍是在1605—1615年間出現的,它是出身於槍炮工匠家庭的法國人馬漢發明的。馬漢將一支“啄槍”的彈簧、卡鎖等大部分部件都改裝到了槍的內部,使槍在使用過程中受外界因素影響的幾率降低。馬漢的發明也使自己的地位迅速攀升,一躍成為國王亨利四世的宮廷貼身侍衛。

簧輪槍

在手槍從火繩槍過渡到燧發裝置的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是16世紀簧輪裝置的引入,雖然它的曆史相當短暫,但卻極大地推動了手槍的發展。簧輪槍是將一個裝載了發條的、帶有鋸齒的鐵輪和狗狀或公雞狀的裝置裝在一起。這個鐵輪通過在彈簧上施加壓力來上緊發條(通常是一把鑰匙)。扣動扳機時,公雞形裝置就會擊中選裝的鐵輪,擦出火星,點燃武器。

射速的提高

17世紀中期紙製彈(一個紙製彈筒裏麵放著火藥和一個圓形彈丸,裝填時候不用分別拿火藥和彈丸)發明以後,普通射手可以達到一分鍾2—3發的射速。

燧發手槍的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外套手槍,也被稱為旅行者手槍。它是一種很精致的個人防禦武器,可以放入當時人們所穿的上衣衣袖中。第二種是皮套手槍或馬槍,它的槍管稍長,放入係在馬鞍上的皮套中。第三種是腰帶手槍,大小介於外套手槍和皮套手槍中間,這種手槍上通常帶有一個可以鉤住腰帶的鉤子。

決鬥手槍

在燧發槍時代的歐洲,槍支最初是用來保衛國家安全和王室貴族利益的。後來,隨著商業的繁榮和私槍的普及,人們在決鬥中也開始用槍來代替劍。於是,一些特別為決鬥製作的專業手槍就出現了。俄國詩人普希金、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都曾用手槍與情敵決鬥。幸運的是傑克遜在決鬥中左臂中了一彈,但並無大礙,不幸的是年僅37歲的普希金腹部中彈,於兩日後不治而亡。

英國安妮女王式手槍

安妮女王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16.5毫米

重量:0.79千克

全槍長:375毫米

槍管長:235毫米

裝彈量:1發

槍口初速:137米/秒

有效射程:6.1米

英國安妮女王式手槍是一種18世紀最為流行的便攜式燧發手槍,雖然安妮女王式手槍在當時並不是很完善,但是它的防水性能卻非常出色,有些還使用了膛線,大大提高了手槍的命中率。

後膛裝彈

這種手槍在使用時需要先旋下槍管,在握把前端的彈膛內裝進火藥和彈丸,然後再旋上槍管。當子彈和閉鎖槍管緊密結合時,子彈就會被壓至槍管後膛,這種方式被稱為後膛裝彈。

優勢所在

與那些比它大得多、重得多的前裝火藥式手槍相比,安妮女王式手槍更具威力。這主要是因為:第一,該手槍所發射的子彈和槍管更加吻合,由於不再需要猛烈衝擊,在通用的管徑範圍內就能使用較輕的子彈;第二,使用者可以更準確地掌握火藥需要量,使火藥受壓均勻並能夠確保火藥填充時的準確無誤。

喇叭手槍

喇叭手槍出現於18世紀,它是槍械工匠們根據當時流行的喇叭槍製造的。18世紀的奧地利、英國和普魯士軍隊都裝備過這種武器。美國、印度、土耳其等國也出現過不同的喇叭手槍。

喇叭槍

喇叭槍是一種很短的,燧發式的滑膛步槍,這種槍因槍管的頂部有一個向外展開的喇叭形槍口而得名。它出現於17世紀早期的德國,但是直到100年後才被廣泛使用。這種槍的鉛製子彈開火時,在短距離範圍內的殺傷力是致命的。喇叭槍通常是馬夫用來抵抗劫匪,商人和家庭主人打擊盜賊,旅店主人防衛強盜的武器。

美國喇叭手槍

1814年位於弗吉尼亞的哈珀渡口的美國國家兵工廠製造了喇叭手槍。既為了陸軍和海軍使用,又將其作為地麵之上堡壘的防禦槍械。探險家梅裏韋瑟·劉易斯和威廉·克拉克在1804年至1806年美國西部的探險過程中就隨身攜帶了一對喇叭手槍。

印度喇叭手槍

18世紀印度的喇叭手槍不同於歐洲的喇叭手槍,這是因為它擁有一根鋼製槍管而不是黃銅槍管,並且使用的是火繩點火。它的28厘米長的槍管上飾有魚鱗的圖案,連接在槍上的針狀物是一個觸空尖器,用於清除火門中的殘留火藥。

多管燧發手槍

多管燧發手槍有多個槍管,每支槍管都安裝在同一個軸向的銷釘針上,可以自由旋轉。每支槍管都有自己的打火鋼片以及點火盤,使用者隻需把裝好火藥的一個點火盤轉至開火位置替換剛剛用完火藥的空盤就可以了,這種槍械是裝備有旋轉裝置的轉輪手槍的雛形。

源於何處

大多數的多管燧發手槍和步槍一樣都是前膛槍,但是它並不是燧發槍產生後才產生的,早在17世紀就出現了,通常是在一個金屬塊上依圓周挖出數個槍膛,每個槍膛內可以裝一發子彈,使用時類似轉輪手槍,但是需要用手把槍管轉到擊發機件的位置上,因此,也被稱為轉管手槍。當時轉管手槍並不流行,直到18世紀撞擊式雷帽槍機出現後,它才開始大量流行。但1840年後,隨著轉輪手槍的出現,轉管手槍也逐漸就被淘汰了。

兩種類型

多管燧發手槍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並列槍管,其中每一個槍管都由一個單獨的槍機控製射擊,另一種是旋轉的槍管,有兩個或多個槍管被安裝在槍上,槍管通過一個槍機控製射擊,並可以用手來旋轉輪換位置。與普通燧發手槍相比,多管式燧發槍的火力更猛。然而,大多數燧發多管手槍往往都不可靠,有時會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