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伯萊塔93R衝鋒手槍
93R衝鋒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全槍重:1170克
全槍長:250毫米
槍管長:157毫米
裝彈量:20發
槍口初速:375米/秒
有效射程:50 米(單手)
150 米(抵肩)
伯萊塔93R衝鋒槍的出現,與20世紀70年代意大利恐怖活動和城市武裝犯罪日益猖獗的社會政治背景分不開的,它是為了滿足意大利特種部隊以及秘密特勤人員對火力強大同時攜帶方便的武器的需求而研製的。伯萊塔93R型是以伯萊塔92型為基礎,相當於采用了單動擊發裝置和重型套筒的全自動92型,但它的全自動模式隻能進行3發點射,而“R”就是意大利文“點射”的意思。
結構特點
因為93R同時有單發射擊和3發點射的功能,所以在握把的右側麵比92係列多了一個快慢機,當快慢機柄對準一個白點時,手槍隻能進行單發射擊;當快慢機對準三個白點時,手槍能進行3發點射;與快慢機安裝在同一個位置上的還有一個保險杆,快慢機柄伸出前方,而保險杆則伸向後方。將保險杆向上轉動,露出握把側後方的紅點時表示手槍可以射擊,當保險杆向下轉動遮住紅點時表示手槍處於保險狀態;93R的扳機護圈前還有一個折疊式的前握把,展開與槍口成45度夾角,可以幫助射手更穩的端槍,提高射擊準度,不用時折疊起來平貼在槍口下方;93R還配有一個折疊式金屬肩托,在進行中距離射擊時,可以裝上肩托抵肩射擊;93R衝鋒手槍的扳機護圈比92F手槍的扳機護圈要大1/3,這樣不僅有利於射手將另一隻手的拇指伸進去與可折疊的前握把配合,還能滿足在嚴寒條件下戴手套射擊。
加長的槍管
93R衝鋒手槍的槍管比標準的92F手槍槍管長31毫米,這長出的一段對槍口上跳和槍口焰起到了很好的抑製作用。因為在這一小段上,左右兩側各加開了3個排氣孔,射擊時火藥燃氣經這6個排氣孔噴出,使槍管口部產生一個向下的反作用力,從而抵消射擊時槍口的上跳。同時這六個排氣孔對槍口焰的分流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
華而不實
雖然93R配備的專用肩托顯得很有特點,但是它僅是一支增強了火力的手槍,所以使用者大多對折疊肩托沒有多大的興趣。首先金屬肩托不常用,而且貼腮也不舒適;另外,實戰中,使用折疊肩托進行抵肩射擊時,必須特別注意在貼腮時麵部不要距槍尾部過近,以免套筒後坐時撞傷麵部;還有一點就是安裝了肩托後的93R沒有背帶,攜帶起來特別不方便。因為既不能把它插在槍套裏,也不方便掖在腋下或別在腰間。除了肩托以外,93R的保險和快慢機柄也很不盡人意,它們被設計得太小了,並且轉換位置的幅度也不夠大,以至於士兵在槍上稍微粘點泥、雪或是戴上手套的情況下,總是沒法快速準確地對其換位。
蘇聯托卡列夫TT-33手槍
托卡列夫TT-33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7.62毫米
空槍重:0.83千克
全槍長:193毫米
槍管長:116毫米
裝彈量:8發
槍口初速:415米/秒
有效射程:30米
蘇製手槍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便自成體係。蘇軍裝備的手槍口徑在各個曆史時期都不相同,其中最有名氣的是TT-33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槍。7.62毫米TT手槍是蘇軍裝備的第一種自動裝填手槍,因為這款手槍是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托卡列夫於1930年設計出,在圖拉兵工廠生產,所以取設計者和製造廠的名稱首位字母命名該槍,即TT手槍。
工作原理
TT-33是以TT-30為母版的改良版,在二戰中廣為蘇軍所用。TT-33在外觀及機械結構方麵均與FN M1903相似,但發射時的槍機後坐距離較短。TT-33式手槍采用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類似勃朗寧手槍和美國M1911式手槍結構。它的槍管下方有一個鉸鏈環,掛機柄銷插在環中。射擊後,槍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後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後槍管下的鉸鏈環繞掛機柄銷向後轉動,迫使槍管和套筒分離,完成開鎖。當套筒推槍管複進簧時,槍管下的鉸鏈環又繞掛機柄稍向前轉動,使槍管上抬,槍管與套筒重新結合,實現閉鎖。
備受歡迎
TT-33在勃朗寧手槍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套近似模塊化的內部設計,包括擊錘、阻鐵、擊錘簧、阻鐵簧等,使槍的整體結構更加緊湊。而且它是世界上同口徑槍彈中威力最大的,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盡管在1954年蘇聯停止了對TT-33的生產,但其授權的生產或仿製品仍在其他國家進行,包括中國的51式、54式、南斯拉夫的M57式、朝鮮的68式、埃及的Tokagypt、波蘭及匈牙利的M48等。
完美的過渡
TT係列手槍是以勃朗寧公司的M1911為基礎設計的,從M1911到TT-33中間還經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那就是TT係列的第一款手槍TT-30。TT-30去掉了握把保險和機械保險,並將彈匣合理地配置到了槍體內部,彈匣由硬鋼材經機器加工製成,不易受外部影響而變形。它還允許將整個手槍拆成單個部件進行清洗。這些創新都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TT-33沒有對它進行較大改動,隻是將槍管表麵的閉鎖凸耳加工成環繞槍管的環形,簡化了手槍的製造工藝。可以說TT-30的設計為TT-33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蘇聯馬卡洛夫手槍
馬卡洛夫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空槍重:0.73千克
全槍長:163毫米
槍管長:93.5毫米
裝彈量:8發
槍口初速:315米/秒
有效射程:50米
馬卡洛夫手槍又簡稱PM手槍,PM是Pistol Makarov的縮寫。它是由蘇聯著名槍械設計師馬卡洛夫設計,又稱校官手槍。它的出現代替了之前的TT-33手槍,成為新一代製式手槍,該槍使用的子彈為馬卡洛夫手槍彈。但在此之前,在1940年蘇聯另一位工程師Boris V. Syomin首先研製了一種名為PP39的9×18毫米手槍彈,這種PP39手槍彈就是後來的馬卡洛夫手槍彈的真正前身。
工作原理
馬卡洛夫手槍采用自由後坐式原理,不僅結構簡單,而且成本低廉、性能可靠,是同時代最好的緊湊型自衛手槍之一。它的擊發機構為擊錘回轉式,雙動發射機構。射擊時火藥燃氣的壓力通過彈殼底部作用於套筒的彈底窩,使套筒後坐,並利用套筒的重量和複進簧的力量,使套筒後坐的速度降低,在彈頭離開槍口後,才開啟彈膛,完成拋殼等一係列動作。
創新之處
雖然PM的結構與德國的沃爾特PP非常近似,但也不能簡單的認為PM手槍就是模仿德國手槍製造的。我們可以發現PM手槍也有很多獨特之處,比如PM的固定銷很少,零件總數也少, 盡可能一物多用。它還省略了子彈上膛顯示器;手槍的擊錘頭也不同;手槍上裝備了滑套卡榫,當最後一發子彈射完後,彈匣托板會頂住卡榫,使滑套固定在後方,射手換裝彈匣後,再以拇指按下卡榫就能完成上膛程序;彈匣卡榫也改在了握把底部以及將擊錘擊發彈簧改為彈片等。
版本眾多
馬卡洛夫手槍不僅裝備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軍隊和警察,還向國外出口或轉讓生產權。這樣在國際上便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的馬卡洛夫手槍。如中國59式9毫米手槍,除了質量稍大和握把花紋不同外,基本結構完全與馬卡洛夫手槍相同;保加利亞仿製的軍用馬卡洛夫手槍的結構與形狀酷似蘇聯製的原型槍,不同的是套筒座左側刻有2個同心圓包圍的數字“10”;捷克斯洛伐克的Vz82式9毫米手槍,其結構類似馬卡洛夫手槍,並使用9×18毫米馬卡洛夫手槍彈,但它的操作性能、瞄準裝置和彈道性能等都優於蘇聯馬卡洛夫手槍。
新品失敗
PM手槍也有很多缺點,如較低的停止作用和殺傷力,以及小容量的彈匣等。所以,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裏,人們對PM手槍進行了很多改造。首先將彈藥采用更輕的彈頭和燃速更快的發射藥顆粒,使新槍彈的子彈初速和槍口動能都大大提高了。改進型的彈匣容量也增加到了12發,所以手槍的握把也進行了相應的改變。改進後的馬卡洛夫手槍被定型為PMM(即馬卡洛夫手槍改進型的縮寫),但這把手槍的命運十分慘淡,最後被Izhevsk機械局設計的Yarygin Pya擊敗。
蘇聯斯捷奇金衝鋒手槍
蘇聯斯捷奇金衝鋒手槍(縮寫為APS)的設計者是蘇聯中央設計研究局的工程師伊戈爾·斯捷奇金研製的,設計目的就是要采用新的9×18毫米馬卡洛夫手槍彈,進行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在全自動射擊時要求容易操控,並要求可駁接槍托。這款手槍應這些要求在很短時間內被設計出來,而且很快被大量裝備給蘇聯軍隊的炮兵、坦克/裝甲輸送車的車組、步兵中的RPG-7射手、前線軍官等軍事人員,成為世界上唯一被列為製式軍用裝備的衝鋒手槍。
東邊不亮西邊亮
蘇聯用APS裝備軍隊後發現這種槍體積大、槍托重,作為自衛武器不便攜帶,作為進攻武器又顯得威力不足,於是在1970年從常規部隊中撤裝並轉入庫存。但隨後又同新設計出的APS改進型手槍——APB一起被蘇聯特種部隊所裝備,並在阿富汗戰場上使用。1990年間,APS也被多個俄羅斯執法機構的特種部隊采用,在蘇聯地區衝突期間發揮了很大作用。
優勢明顯
和同時代的馬卡洛夫手槍相比,APS衝鋒手槍有很大的優點:它有更好的精度和更大的容彈量,既能以半自動模式準確迅速地射擊,也能在室內近戰的緊急情形下進行全自動射擊。不僅如此,它還以使用庫存量足和價格便宜的9×18毫米手槍彈和較低的後坐力等為優勢,與後來出現的更現代化和威力更大的手槍相抗衡,依然活躍在俄羅斯的執法機構尤其是特種部隊中。
蘇聯SPP-1M水下手槍
SPP-1M水下手槍是一支單發射擊武器,因為它是在水下使用,所以它的很多特點都是專為水下使用而設計的。如為了減輕彈頭在水中失去能量的速度,SPP采用了又長又重的標槍狀金屬彈頭;為利於在灰暗水下戴手套操作,它的扳機和扳機護圈都設計得較大;因為在水中的射程較遠,所以SPP-1M手槍的準星和照門都沒有微調整機構,但考慮到在陰暗環境下的使用性,準星設計的特別大;SPP-1M發射的是類似於標槍狀的金屬彈頭,這種彈頭一旦與槍管內的膛線相吻合,就會在槍管內產生很大的壓力而發生爆炸,所以SPP-1M的槍管內沒有膛線,但為了防止生鏽和提高抗磨損性能,槍管內膛表麵進行了鍍鉻。
結構簡單
SPP-1M采用四管結構,槍管組件前部通過一個銷軸鉸接於手槍座上,後部由一個鎖扣固定在發射位置上。為便於裝填,設計師將其設計為拆開式結構,隻要將槍左側握把上方的槍管固定杆推向上方後,再將槍管後端向上拆開,使彈膛直接暴露,在4個槍管內裝入4發SPS槍彈後,關上槍管後端,就可以進行射擊。而且它還配有能把4發SPS槍彈同時推進槍管彈膛的專用裝填器,作戰前把4發SPS槍彈裝在槍彈填裝器上,急用時可利用填裝器進行快速再填裝。
捷克CZ75手槍
捷克CZ75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空槍重:0.98千克
全槍長:203毫米
槍管長:120毫米
裝彈量:15發
槍口初速:350米/秒
有效射程:40米
CZ75是一支集其他世界名槍優點於一身的9毫米雙動手槍。它有著精巧的布局,合理的人機工效及能夠實施轉換套件的設計。一經推出,便因其射擊的穩定性,保養簡易性和低廉的價格,受到歐洲市場的追捧。但因捷克當時是共產國家,美國明令禁止進口該國的產品,所以美國的少量槍廠便仿製了CZ75手槍,同時在意大利、瑞士也有仿製的CZ75手槍,足見該槍的魅力。
揚長避短
CZ75手槍的整體設計源於勃朗寧9毫米手槍,如全槍的結構安排、外露式擊錘、閉鎖係統和複進簧係統的設計等等都與勃朗寧9毫米手槍有幾分相似;它的雙動式擊發機構則是借鑒了史密斯·韋森M39手槍和瓦爾特P38手槍;而套筒、套筒座的結合方式以及槍管的設計等,則參考了西格P210手槍。它除了集各家之長外,還進行了部分創新,CZ75手槍上的滑套與槍身結合滑動道,導槽較長且連續無間斷,在手槍射擊時,較長的導槽能使滑套的運行順暢,這種設計使得該槍在後坐時套筒運行得更加平穩順暢,命中精度也有所提高。它雖使用15發雙排彈匣,但手槍的握把周徑極小,手掌較小者使用起來也非常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