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之美
P2000手槍有著和USP手槍一樣純雙動擊發機構,它將扳機的扣力降低到7.3—8.5磅(一般的半自動手槍在雙動擊發時的扳機扣力在12—15磅左右),而且動作平滑穩定。這種扳機在美國稱為LEM扳機,而在德國稱為戰鬥防禦動作。P2000還使用了與USP緊湊型相同的彈匣和通用戰術燈,但目前P2000的原型槍隻有9毫米Para口徑。
獨特設計
P2000手槍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在槍身左右兩側各設置了一個空倉掛機柄,不論是左手握槍還是右手握槍,射手都可以用握槍手的拇指方便地按壓空倉掛機柄。此外,P2000還有一個來自瓦爾特P99的設計意念,那就是通過更換握把後半部分的組件來改變握把的形狀和尺寸,這使得射手可以根據自己手掌的大小來選擇合適的握把形狀。
縮小版的P2000
2004年2月,在美國一年一度的拉斯維加斯的槍展上,HK公司推出了P2000手槍的縮小版“P2000 SK”。這種槍雖比P2000小,但卻保留了P2000的特征,如可更換不同尺寸的握把片、兩手都可操作的空倉掛機柄以及槍管的長度等方麵都與P2000相同。到目前為止,P2000 SK手槍共有P2000 Stock基本型、V1、V2、V3、V4和V5這6種型號可供選擇。
比利時勃朗寧手槍
比利時國營赫斯塔爾製造有限公司(簡稱FN)始建於1889年,是馳名全球的輕武器廠商之一,這一功績很大程度上應歸於建廠初期與美國天才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的密切合作,陸續開發出了一係列FN—勃朗寧武器,諸如久負盛名的9毫米FN—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全世界至少55個國家的軍隊或警察仍在使用。
比利時FN公司
比利時FN公司的法文全稱為“Fabrique Nationale d'Armes de Guerre,Herstal lez Liége”,直譯為“列日市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取前兩個法文詞首簡稱FN公司。該公司位於比利時列日市附近的赫斯塔爾區,主要任務是生產軍用武器裝備。
FN公司在比利時設有7家專業化的工廠,雇員近萬人,同時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還經營著近20家分公司。隨著公司綜合實力的加強,產品種類也在逐漸拓寬,除了傳統的軍用輕武器外,還研究開發和生產警用武器、運動槍械及彈藥,甚至還生產、組裝飛機發動機。
在輕武器和彈藥生產方麵,FN公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主要輕武器產品有:BDA 9毫米手槍、勃朗寧9毫米大威力手槍、FN FAL式7.62毫米步槍、FNC式5.56毫米步槍、米尼米M249式5.56毫米輕機槍、12.7毫米M2HB勃朗寧重機槍、P90式5.7毫米單兵自衛武器和“五七”手槍、5.56毫米SS109步槍彈、催淚彈、手榴彈、防暴彈、避彈衣等。
1990年12月,FN公司被法國吉亞特公司兼並。
約翰·摩西·勃朗寧
約翰·摩西·勃朗寧是美國著名的輕武器設計師,他一生設計研製成功的手槍、步槍、輕重機槍和大口徑機槍等武器多達37種,而且許多槍型今天仍在生產。
勃朗寧1855年生於美國猶他州奧格登鎮,他的父親是一個槍械工匠。少年時代勃朗寧就在父親所開的槍鋪裏做工。1879年他和哥哥把父親的小槍鋪創辦為J·M·勃朗寧兄弟公司,由勃朗寧負責設計武器,哥哥負責經營管理。同年,勃朗寧設計的“後膛裝彈式單發步槍”獲得專利,並開始批量生產。1883年美國軍方最大的槍械供應商溫徹斯特公司,用8000美元買下該槍的生產專利,並開始與勃朗寧合作。1897年,勃朗寧利用擊發時槍膛內氣體的能量作為自動裝彈的能量來源,設計出了一種自動滑膛槍,但溫徹斯特公司卻拒絕批量生產。勃朗寧一氣之下來到比利時FN公司,並成為該公司的首席槍械設計師。
1900年,勃朗寧設計出了第一把自動手槍M1900。此後,他又設計了M1903和M1911半自動手槍,其中M1911的高裝彈量和快速彈匣很快成為現代手槍的設計標準,並於1911年被美軍選做製式手槍。該槍曆經了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直到1986年才退役,不僅創下了手槍服役時間最長的記錄,而且還是有史以來銷量最大的手槍。此外,由勃朗寧設計的M1918式勃朗寧自動步槍在1917年被美軍選為製式武器裝備軍隊。
在機槍的設計方麵勃朗寧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績。1890年,他成功設計了柯爾特—勃朗寧重機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挺運用導氣式原理製造的機槍。1900年,勃朗寧又設計了一挺水冷式重機槍,1917年將其改進為Ml9l7式勃朗寧重機槍,並定為美軍的製式裝備。1918年,應美軍的要求,勃朗寧開發了12.7毫米大口徑重型機槍,稱為M1921式勃朗寧重機槍,該槍後來改進成氣冷槍管型機槍,命名為M2重機槍,即現在仍被許多國家裝備的M2HB重機槍。
1925年勃朗寧設計出了馳名世界的9毫米口徑大威力手槍。該槍首次采用了將彈匣中子彈並列排放的形式,使彈匣裝彈量由一般7—8發達到13發,這在20世紀20年代是一項創舉,從此以後現代手槍的彈匣大多采取這種形式。
1926年勃朗寧去世,但他的創新精神卻延續了下來。FN公司不斷推陳出新,成為世界著名的輕武器製造商。
與眾不同的設計
勃朗寧設計的手槍活塞為鉸鏈式,安裝在槍管頂部,向後弧線運動,並且擋住了射手的瞄準視線。上下擺動式槍機是由連杆操作的,連杆裝在活塞柄上。裝彈時射手必須抓住活塞柄的頭部,向上且向後弧線運動,這樣使槍機運動到後方,並使擊錘待擊。釋放活塞柄機槍向前運動,並且從彈匣裏抓住槍彈。發射時,彈丸在槍膛內向前運動,經過槍管上方的導氣孔,從導氣孔流出的火藥氣體開始作用於活塞上,使活塞向後運動,活塞柄向後弧線運動,帶動槍機完成自動動作。
世界手槍之母
今日世界上的名槍奧地利的格洛克、瑞士的西格—紹爾、瓦爾特P99等,幾乎都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勃朗寧9毫米手槍的設計。這是改進M1911設計生產出來的第一把使用雙行、高容量彈匣的手槍(13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的英格利斯公司為國民政府生產了大約5萬把,供給高級軍官使用。
手槍銷售之最
勃朗寧設計的M1911係列11.43毫米口徑半自動手槍,以其高裝彈量和快速彈匣成為現代手槍的設計標準。這種槍從1911年開始成為美軍的製式手槍,曆經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直到1986年退役,創下了長達3/4世紀的手槍服役記錄,至今仍是世界上銷路最廣的手槍之一。
比利時勃朗寧M1900手槍
勃朗寧M1900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7.65毫米
全槍重:0.681千克
全槍長:162.5毫米
槍管長:102毫米
槍口初速:295米/秒
有效射程:50米
裝彈量:7發
比利時勃朗寧M1900手槍是赫斯塔爾公司早期大規模生產的第一種約翰·勃朗寧自動手槍,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的手槍,被比利時軍隊列為製式手槍,槍的全稱為勃朗寧M1900式7.65毫米手槍。這種手槍在新中國成立前流入中國較多,在我國被稱為“槍牌手槍”。它的最大特點是采用了傳統的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複進簧裝在槍管上方的管子裏。
內部構造
勃朗寧M1900式7.65毫米手槍是勃朗寧於1900年設計出的第一支自動手槍,它由槍管、套筒、握把和彈匣組成,發射7.65毫米半突緣式勃朗寧手槍彈。槍管有6條膛線,導程約230毫米。套筒前端設有準星,後端有“V”形缺口照門。套筒前部有平行的上下兩孔,上孔容納複進簧,下孔容納槍管,擊針等部件在套筒後部。
待擊過程
勃朗寧M1900手槍的自動過程是:擊發後,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向前,同時也推套筒向後,完成抽殼、拋殼等動作,並壓縮複進簧。套筒後坐到位後,複進簧伸張,套筒複進,將次發彈推入彈膛,擊針尾端則被擊發阻鐵所阻停止前進,手槍呈待擊狀態。
暗殺特使
M1900手槍有個 “暗殺特使”的綽號,這是因為M1900手槍具有隱蔽性好、可以連續射擊等特點,不僅一些暴力集團和犯罪組織將其列為首選槍支,而且一些政治行刺者也將其作為常用武器。如朝鮮的獨立主義者安重根襲擊日本的伊藤博文時,使用的就是2支M1900式手槍。
風靡大陸
由於M1900手槍具有體積小、質量輕、體形薄且便於攜帶等優點,從而成為當時的暢銷產品,一度風靡歐洲大陸。歐洲各國的警察都非常看好它,並相繼作為警察的製式配槍。1910年,隨著它的改進型M1910半自動手槍開始生產,M1900手槍也隨之停產。10年間,M1900手槍共生產了724490支,可見其受歡迎之程度。
真相大白
1914年,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從而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刺殺事件發生後行刺者普林斯所使用的武器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當時媒體隻透露凶手使用的是“比利時造手槍”,以至於人們誤認為是7.65毫米的勃朗寧M1900手槍。實際上,根據奧地利警方的調查顯示,行刺者攜帶的4支手槍都是9毫米的勃朗寧短彈口徑的M1910手槍,槍號分別是19074、19075、19120和19126,號碼近乎連續,其中射中大公夫婦的那支槍號為19074。為此警方還專門走訪了FN公司,證實了這4支手槍是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組織為此行動專門購買的,為了確保行動的萬無一失,他們選擇了當時威力較大的新型號——9毫米的M1910手槍。
比利時勃朗寧大威力手槍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9毫米
全槍長:197毫米
槍管長:118毫米
子彈初速:350米/秒
有效射程:45米
裝彈量:13發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實際上是1925年在美國設計定型、比利時公司生產的勃朗寧1935式9毫米手槍。它在世界上應用非常廣泛。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一大特點就是彈匣結構合理,槍彈雙排交錯排列,其容彈量高達13發之多。此外,還設有防偶發和防早發保險機構。
結構特點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由套筒座、套筒、槍管組成,采用有名的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和槍管偏移閉,具有手動保險、彈匣保險和不到位保險。手動保險機柄在握把左上方,保險時可以鎖住套筒和阻鐵。
待擊過程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自動方式是槍管短後坐式,擊發後,槍管和套筒扣合在一起後坐,一定距離後,槍管和套筒解脫,槍管再向後運動少許便受到限製,而套筒繼續後坐。其槍膛閉鎖是通過槍管在垂直麵內的起落來實現的;擊發機構采用外露擊錘式;發射機構有一推杆,它僅在彈匣被插入時才起作用,隻能進行半自動射擊。
裝備精良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瞄準裝置是由準星和表尺組成,表尺為弧形活動表尺,共10個分劃,每一分劃為50米準星呈燕尾形。手槍的握把處有一溝槽,以連接槍托,進行抵肩射擊,這樣可以提高射擊精度並增加射程。該槍主要發射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曆經挫折
在1940年比利時被德國占領之前,德國為滿足其需要也生產過勃朗寧大威力手槍,但是,手槍性能極差。二戰後,比利時公司恢複生產,這種手槍在許多國家成了製式裝備,甚至連長期以來推崇左輪手槍的英國也采用了這種1935式手槍。
發展狀況
在德國該手槍被稱為640(b)手槍;在加拿大和英國則被稱為FN勃朗寧9毫米大威力手槍;在丹麥被稱為M/46式9毫米手槍;在印度尼西亞被稱為平達德PIA式9毫米手槍。如今,比利時勃朗寧大威力9毫米手槍已成為世界應用最廣泛的手槍之一,有近50個國家使用或仿製。
變形槍——FN2式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還有一種變型槍——FN2式,它與1935式技術性能基本相同。其改進之處是,仿手形的握把護板;機柄兩側都有手動保險;瞄準具較寬;槍表麵進行了磷化暗處理。目前,該槍主要供比利時警察使用。
比利時FN Five-sevseN手槍
FN Five-sevseN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5.7毫米
空槍重:0.618千克
全槍長:208毫米
槍管長:122.5毫米
槍口初速:715米/秒
裝彈量:20發
Five-sevseN手槍是比利時FN公司為了推廣SS190彈而開發的,它的首尾兩個字母表示開發廠家。Five-sevseN手槍是一種半自動手槍,翻譯過來的中文為“57式”手槍。
精心的設計
Five-seveN手槍通過精心設計,首次在手槍套筒上成功采用鋼—塑料複合結構,支架用鋼板衝壓成形,擊針室用機械加工,用固定銷固定在支架上,外麵覆上高強度工程塑料,然後表麵再經過磷化處理。既減輕重量又保證了強度要求。
SS190彈
Five-seveN的握把比其他發射9.07毫米馬格南彈的自動手槍要容易握持。它所發射的SS190彈的彈殼直徑小,重量輕,20發實彈匣的重量也隻相當於9毫米手槍10發彈匣的重量。由於槍管較短,Five-seveN發射SS190彈時的初速比P90發射時要低,但仍高達650米/秒,有極好的穿透力。在有效射程內能擊穿標準的防彈衣,而這是9毫米的Para手槍彈在10米範圍內都不能做到的。
日本大正十四年式手槍
大正十四年式手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軍使用最廣泛的戰鬥手槍。它是日本為了解決當時日本軍隊沒有統一製式軍用手槍的問題,於大正天皇十四年(1925),在日本陸軍大將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陸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
設計特點
大正十四年式從1925年至1945年共生產了28萬支,它的整體設計比以往的手槍更加簡化。如它一反南部陸式手槍左置複進機和可調式照門的習慣結構,采用了沿槍機兩側布置複進簧的緊湊設計和固定式照門,較大幅度地簡化了全槍結構,減輕了全槍質量,減少了全槍寬度,避免了因複進機左置造成的偏轉力矩,大大地提高了槍的射擊精度。
性能特點
大正十四年式手槍使用的是南部陸式8毫米子彈,它不僅射擊精度高而且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無防護人員被擊中後,通常是非死即殘。但這種子彈穿透力很弱,用5層棉被就能擋住。此外,該槍采用的設計結構,必需嚴格保養才能保證可靠性,否則擊發後容易出現第2發子彈上膛不到位的現象,導致射擊停頓。
王八盒子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裝備了大量的大正十四年式自動手槍,為了使該槍能夠攜帶備份槍彈和彈匣,它的槍套蓋子采用了圓形凸鼓麵硬殼造型樣式,遠看很像“甲魚”的蓋子,因此,人們貼切地稱其為“王八盒子”。
美國魯格手槍
美國的輕武器企業除了柯爾特武器公司和史密斯·韋森公司等老字號以外,還有較為年輕的斯圖姆—魯格公司。雖然該公司的產品從未被美國或其他國家的軍隊選做製式武器,但它以先進的技術和強大的生產能力,成為美國輕武器工業中的代表。
發展壯大
1953年,比爾·魯格將精密鑄造工藝引入到武器生產當中,不僅減少了金屬消耗量和加工工序,同時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零件的質量和精度。隨後公司不斷地壯大,產品包括了左輪手槍、自動手槍、衝鋒槍、自動步槍、手動裝填步槍以及雙管霰彈槍,如此廣泛的產品在美國主要的輕武器企業中是很少見的。1990年,斯圖姆—魯格公司在紐約上市,並增添了魯格投資鑄造和聯合鑄造兩家公司。目前,該公司以生產運動槍和獵槍為主,生產的槍械已達2000萬支,成為年產量達100萬支槍的大型公司。
比爾·魯格
比爾·魯格(1916—2002)是美國著名的槍械設計師,他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愛好槍械和射擊。大學畢業後曾在薩維奇公司及柯爾特公司工作過,1939年在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從事槍械設計,後來在雷明頓公司及史密斯·韋森公司工作,1941年進入美國軍械部就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