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瓦爾特PPK手槍

瓦爾特PPK手槍性能數據

口徑:7.65毫米

空槍重:0.57千克

全槍長:150毫米

槍管長:85毫米

槍口初速:280米/秒

有效射程:50米

發射方式:單發

裝彈量:7發

PPK手槍是德國瓦爾特公司繼PP手槍後研製的一款警用手槍,槍管長度比PP手槍縮短了18毫米,是二戰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手槍。戰後,瓦爾特公司繼續生產PPK手槍滿足警方及民用市場的需求。之後的007係列電影中詹姆斯·邦德也迷上PPK手槍,使PPK更聲名遠揚。

PP手槍

1920年,德國瓦爾特公司首次將擊錘擊發係統運用在新槍的研製上,並為其安裝了轉輪手槍的雙動發射機構,這就是1929年推出的警用手槍(Polizei Pistole),簡稱PP手槍。由於這是自動手槍首次使用雙發射機構,所以對後來自動手槍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Pp手槍集中了當時世界上的一係列最先進的設計特點,如采用勃朗寧手槍複進簧直接套在槍管上的結構布局;瓦爾特獨特的套筒與槍身分解結合結構;設有手動保險、擊針保險、跌落保險、槍機不到位保險等多重保險,並大膽地把外露式擊錘和橫向按壓式彈匣扣等大中型戰鬥手槍的可靠結構用在了小型自衛手槍上,使這支現代自衛手槍既可靠實用,又不失小型手槍的精幹小巧。

PPK手槍的誕生

1931年,瓦爾特公司為滿足高級官員和秘密特工以及刑事偵探人員的需求,又推出了PP手槍的變型槍,這就是著名的“Polizei Pistole Kriminal”手槍,簡稱PPK。和PP手槍相比,PPK戰技性能不減,體形卻更輕便小巧,縮短的槍身更適合隱藏攜帶,因此,PPK手槍似乎更受人寵愛。

使用方便

PPK手槍主要供便衣刑警使用。和PP手槍一樣,它也采用了雙動發射機構配合擊錘擊發係統,提高了子彈上膛後的安全性。一旦遭遇情況,警察可立即拔槍射擊,雖擊錘是在原位,但可經由扣動扳機使雙動扳機的機械聯動擊錘揚起後,再釋放擊打撞針,而這些動作僅靠一根食指就可以完成,空出的另一隻手則可用於製服罪犯。

可靠的安全性

PPK手槍在使用安全性上的考慮也更為周到,不僅安裝了擊錘保險,而且還安裝了子彈上膛指示器。子彈上膛指示器在撞針的上方,當膛內有子彈的時候,頂杆會觸及子彈底部邊緣,而另一端會在擊錘上方突出,不管是目視還是用手指觸摸,都可以確定槍膛內是否有子彈。此外,PPK手槍還在握把底麵後端增加了背帶環。

結構設計

PPK手槍所使用的是7.75毫米ACP與9毫米ACP等低威力子彈,所以並沒有閉鎖裝置,槍管固定在槍身座上,複進簧則環繞在槍管上再與滑套結合。在射擊中為防止滑套在前後運行時滑軌脫出,特別在護弓前緣設計了一個阻鐵防止滑脫,但如需拆下滑套保養的話,第一個動作便是拉下扳機護弓,再拉滑套到底往上一提即可卸下滑套。

零件通用

PPK手槍和PP手槍構成了一個適合特殊工作需要的自衛槍族。PP/PPK 手槍的結構極為簡單,兩槍的零件總數分別是42件和39件,而其中可以通用的零件為29件。時至今日,PP/PPK手槍仍在歐美乃至世界各地廣泛使用。

影響重大

1945年柏林攻防戰中,蘇軍包圍納粹德國首都,大勢已去的希特勒在地堡中舉起一把特製金質瓦爾特PPK手槍自盡,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隨之結束。PP和PPK手槍對二戰後的西德乃至世界的手槍設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使用廣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PPK手槍被各國情報局所采用,如美國中情局(CIA)、美國的MI-5、MI-6與空降特勤團(SAS)、德國的GSG-9特種部隊與以色列莫隆德情報單位等。蘇聯還以PP手槍的機械結構為藍本,製造出了馬卡洛夫和PSM自動手槍。

中國的“無名英雄”

中國生產的1952年式7.65毫米自動手槍就是PPK手槍的仿製品,它是中國在1952年為了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公安、安全戰線的鬥爭需要,特別是適應從事秘密工作人員的特殊需要而製造的。在1950—1970年,1952式手槍一直是中國公安、安全戰線上最好用的槍械,並屢建奇功,可稱得上是“無名英雄”了。

特殊標誌

PPK自動手槍在二戰前被德國的納粹黨定為標準手槍,其中刻有“RZM”商標的PPK手槍就是二戰前納粹黨的正規官員用槍。“RZM”表示“帝國器材供應廠”,該廠負責納粹黨的武器供應,二戰中專門負責近衛隊(SS)與突擊隊(SA)的武器供應。納粹黨的軍官、個人均可購買這種PPK手槍。

德國HK係列手槍

HK公司是創始人埃德蒙德·黑克勒(Edmund Heckler)和特奧多爾·科赫(Theodor Koch)名字的縮寫,它是德國二戰以後興起的一個以製造槍械而聞名的輕武器企業。雖然現在的HK成為了英國皇家軍械公司的一員,但是它曆經艱辛和創造的經典槍械卻令人難以忘懷。

創始人埃德蒙德·黑克勒

埃德蒙德·黑克勒(1906—1970),1914年隨全家搬到奧伯恩多夫。小學畢業後上了一年中學,因生活艱難而輟學,在毛瑟工廠當學徒工,學徒期滿後,進入埃林斯根的機械製造學校,三學期後獲得合格證。然後打工掙錢,接著又繼續專業學習。人們很快就發現他在精密機械方麵的計劃與生產管理上有過人之處,尤其是在無切屑成型工藝方麵。在30多歲時他通過了工程考試,在柏林的胡戈·施奈德股份公司找了一份工作,然後很快就被升為高級工程師,並受命組建新廠,但二戰的爆發結束了他飛黃騰達的夢想。

HK公司來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身無分文的埃德蒙德·黑克勒回到了它的故鄉——德國西部的奧伯恩多夫,即毛瑟兵工廠的所在地。在那裏他遇到了舊友特奧多爾·科赫和亞曆克斯·塞德爾。為了生計,1948年,黑克勒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名為“黑克勒工程處”的研究室,隨後他們決定開創一個新公司,在塞德爾還在猶豫不決時,黑克勒和科赫先行在黑克勒工程處的基礎上以兩人的名字注冊了“黑克勒和科赫責任有限公司”(簡稱HK公司)。1949年12月28日,公司正式成立了。

簡陋的設備

剛剛成立的HK公司非常簡陋,它的管理機構就設在黑克勒家的二樓,一樓是打字室和印刷車間,而生產車間則設在一個舊消防器材倉庫的地下室內,這個倉庫離黑克勒的家門口隻有幾步遠,這個地下室還是他們與有關行政部門多番交涉後才租下的。由於當時各國還沒有被允許製造武器,所以他們開始製造的是日用品的機械設備。

告別茅屋時代

1950年,HK公司開始了他們的業務,先生產自行車和家用器具,接著又生產辦公機械和縫紉配件。由於產量不斷增加,器材倉庫的地下室很快就不夠用了。於是公司又租了一個舊棚屋,新招了140多名工人,把所有的機器和原材料搬進來。在這個被人們稱為“茅屋工廠”不僅生產配件,三個創始人還設計製造了切割、衝壓工具和精密機加工卡規。到1952年,HK公司建起了新的大型廠房,告別了茅屋時代,隨著生產能力的擴大,他們還設計了鑽床、磨床和特種機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