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向明確
莫辛出生於1849年5月5日,他從小就熱愛軍事,12歲時就進入一家軍事學院並在那裏參了軍。他的中學時代也是在一所軍事院校度過的,後來又去了開依洛夫斯科伊炮兵學院,可以說他的誌向一直都很明確,他一生的步調從來也沒有偏離軍事這條主線。1875年學業完滿的莫辛被調到圖拉兵工廠,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武器設計生涯。他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之後成功設計了莫辛-納甘步槍,雖然不全是他的成果,但仍能看出他的設計才華。
跟著影片出名
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著名的蘇聯狙擊手瓦西裏·紮依采夫準尉,使用兩人小組的戰術,成功地狙殺單槍匹馬行動的德軍多達242次。電影《兵臨城下》就是根據他的故事編寫的,影片裏的蘇聯狙擊手男主角瓦西裏·索涅夫用的就是“莫辛-納甘” 步槍。
蘇聯西蒙諾夫AVS-36步槍
AVS-36步槍是1936年西蒙諾夫設計出的一種自動裝填的自動步槍,這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有這種設計的步槍之一。這種槍在槍管上方的氣管中配置活塞來推動閉鎖係統,閉鎖係統依靠一個垂直滑塊將槍栓、槍栓框鎖定在受彈器中。而且該槍的後坐力非常大,因此西蒙諾夫安裝了一種雙孔槍口製退器來減弱這種力量。
曇花一現
當初蘇聯軍方高層作出了一項錯誤決定,用西蒙諾夫AVS-36自動狙擊步槍取代莫辛-納甘M91-30狙擊步槍。但由於AVS-36的設計並不成功,射擊精度差,無法滿足狙擊的要求,因此隻生產了很少量就停產了,並在1938年被托卡列夫半自動步槍所代替。雖然AVS-36的戰果很少,但它仍然在1940年的冬季戰爭期間和在1941至1945年衛國戰爭的早期使用。
保守的設計師
西蒙諾夫被稱為蘇聯最後一位“保守派”設計師,他在十月革命前在謝斯特羅列茨克以實習技師的身份開始設計工作,1927年開始一直在圖拉兵工廠的設計開發部工作。AVS-36是他第一個被軍方采用的設計。
蘇聯西蒙諾夫SKS步槍
西蒙諾夫的SKS步槍是一種半自動反坦克步槍,它具有結構簡單、剛度好等優點,是一支性能良好的武器。SKS半自動步槍曾被許多社會主義國家采用。除蘇軍外,該槍還為東歐華約組織國家軍隊所裝備。蘇軍撤裝後,部分東歐國家仍裝備使用。此外,埃及、也門、印度、印度尼西亞、朝鮮、巴基斯坦和越南等國也引進了此槍。SKS半自動步槍在世界上盛行多年,堪稱是曆史上最成功的半自動步槍之一。
結構特點
西蒙諾夫SKS步槍采用普通結構的導氣式自動原理。擊發機構屬於擊錘回轉式,由擊錘和擊錘簧、擊針和擊針銷等組成。它的半自動發射機構由阻鐵和阻鐵簧、扳機和扳機簧、扳機軸、扳機連杆、不到位保險、單發杆等組成,並結合在發射機座上。SKS步槍有空倉掛機機構。當彈倉中槍彈射完後,托彈簧使托彈板上升至最高位置,托彈板的凸齒就會頂起空倉掛機板,這時射手便能及時從上方裝彈。但是SKS步槍的保險機構不是很完善,當膛內有彈時,擊錘處於後方位置,保險機的限製麵擋住扳機,阻鐵不會被推動,擊錘不能解脫而形成後方保險。但當膛內沒有槍彈、擊錘處於前方位置時,卻沒有前方保險,所以要特別注意。
蘇聯托卡列夫SVT步槍
SVT步槍是由著名的蘇聯輕武器設計師托卡列夫設計的,最早提交蘇聯軍隊服役的是SVT-38,它最初隻是用於增加步兵排的火力,在排內隻有少數人裝備SVT,其他人仍然使用莫辛-納甘1891/30步槍。後來它的改進型SVT-40很快投入使用,完全替代了舊的莫辛-納甘。蘇聯領導層對新步槍的性能表現非常滿意,斯大林更宣稱一個裝備SVT步槍的士兵等於十個裝備普通步槍的士兵。
評價不一
SVT步槍按尺寸與重量比來說是非常的輕,例如SVT-40比莫辛-納甘1891/30長了約5厘米,但重量卻輕了近0.5千克。雖然發射的槍彈相同,但SVT的後坐力卻比莫辛-納甘要低。但蘇軍方麵對SVT步槍的評價卻不太高,大多數人認為SVT的可靠性差,結構複雜,維護困難。對SVT-40評價高的隻有少數的精銳部隊,例如海軍陸戰隊他們認為SVT-40的性能要比莫辛-納甘好得多,並且在實戰中大量使用SVT-40;而且蘇聯的敵人芬蘭本來以莫辛-納甘作為製式單兵步槍,但卻對SVT-38非常看好,他們認為SVT-38的火力強大,而且也隻是“偶然卡殼而已”,他們甚至在二戰結束後仍以許多SVT-38用於射擊訓練,一直到1961年。
實際性能
其實SVT在性能上並不比美國的M1伽蘭德差,甚至供彈方式更優於M1伽蘭德,比早期的德國Gew.41半自動步槍明顯要好得多。而且SVT步槍射擊精度高,戰鬥射速比毛瑟Kar98k步槍還高很多。隻是因為SVT的結構比較複雜,使用後擦拭困難,而當時蘇聯的槍彈又是腐蝕性的,如果不勤加保養會導致槍的可靠性降低。再加上當時蘇聯步兵教育程度低,而且訓練水平不足,他們在對槍支的保養上不專業,於是就認為這種槍不好使。這就是為什麼同一種槍兩種人卻得出兩種不同評價的原因。
SVT-38與SVT-40的外形差別
SVT-38和SVT-40都采用木製的全托形槍托,但SVT-38的木製槍托的前護手部位比較長,有一小塊衝壓鋼板在槍口延長段後麵,蓋著導氣活塞和活塞連杆。鋼板的兩側各排列著4個圓孔,用於冷卻槍管和導氣係統泄氣,另外有5個長形孔沿著木製護手兩側排列,便於空氣對流防止槍管過熱。而SVT-40的木製槍托的前護手部位則較短,縮短的部位由上下兩塊衝壓成形的鋼製護蓋組成,完全包住槍管和導氣裝置。上下鋼護蓋上都開有多個圓孔,而木製護蓋的長形孔減少為4個。另外由於SVT-40的護木縮短,因此原來的護箍也從兩個改為一個,而在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除了這些明顯區別外,你還可以發現SVT-38上的通條是插在槍托右側的凹槽中的,而SVT-40則改為插在槍管下方。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
明治38年式步槍性能數據
口徑:6.5毫米
空槍重:3.91千克
全槍長:1275毫米
槍管長:800毫米
裝彈量:5發
槍口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因為當年是日本明治三十八年,所以被命名為三八式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製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采用改進的毛瑟步槍的毛瑟式旋轉後拉式槍機,槍機回轉式閉鎖機構,射擊時後座力小、易於控製,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準確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槍幾乎不會產生槍口熾焰,在太平洋島嶼戰鬥時使用這種步槍的日軍狙擊手對美軍造成很大困擾,非常難以從槍口火光發現狙擊手潛伏的位置。
缺點突出
三八式步槍的子彈優點就是初速高、質量好,但這也給它帶來致命缺點。三八步槍的子彈打中後往往很容易貫通,一打兩個眼,對周邊組織破壞大。特別是白刃戰時,雙方人員往往互相重疊,使用三八式步槍,貫通後經常殺傷自己人。而且,由於貫通後彈丸速度降低,二次擊中後彈丸會形成翻滾、變形,造成的創傷更為嚴重,反而受貫通傷的對手未必當場失去戰鬥力。
變型槍
由於三八式步槍的殺傷力不足,所以設計者對其進行了一些改進,由此產生了很多變型槍。如三八式馬槍,它是三八式步槍中短槍管的型號,可用於裝備騎兵、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還有改用威力更大的7.7毫米槍彈的九九式步槍也是在三八步槍基礎上改進的。此外還有四四式馬槍、九七式狙擊步槍、TERA傘兵步槍等。
法國勒伯爾M1886步槍
勒伯爾M1886步槍性能數據
口徑:8毫米
空槍重:4.2千克
全槍長:1285毫米
槍管長:800毫米
裝彈量:8發
槍口初速:700米/秒
有效射程:800米
在維艾爾勒推出他的“B火藥”之後,法國緊跟著研製了一種8毫米口徑的勒伯爾M1886步槍,該槍使用裝料2.98克火藥和彈頭12.8克的新型子彈,這種火藥燃燒產生的氣體是黑火藥燃燒的3倍,所以子彈的槍口初速比以往任何一種步槍都要高。其實除了彈藥外,M1886算是當時比較落後的槍型。M1886采用槍機旋轉後拉式槍機,而且在當時大部分設計人員已經開始使用垂直彈匣的情況下,它采用的還是克羅巴查克管式彈匣與子彈裝填方式,而且比大口徑管式彈匣的格拉斯·克羅巴查克步槍還遜色。但就是這樣一把槍,在當時的德國人麵前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武器。據說在1887年初,一名法國叛逃士兵將一把M1886帶到德國後,引得法國當局勃然大怒,因為如果德國掌握了這種槍的各種技術後,剛剛裝備這些槍的法國軍隊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了。
比利時FN49步槍
FN49步槍是比利時輕武器設計師迪厄多內·塞弗設計的,不過這把槍的研製可以說費盡周折。塞弗早在1936年就研製成功了一支采用導氣式操作原理的自動步槍,但就當他所在的公司準備將該槍上市銷售時,德國納粹攻打比利時使該槍流產。熱愛祖國的塞弗隻能帶了盡可能多的資料輾轉逃亡到英國,在那裏他繼續自動步槍的改進工作,而且他的槍受到英國人的重視,還得到了一些小批量訂單。但在1944年塞弗回到了解放後的比利時後,由於戰爭結束,英國人對半自動步槍不再感興趣,訂單因此取消,他的自動步槍又沒能麵世。直到1947年,他終於使再次改進後的導氣式自動步槍進入生產階段,並於1949年獲得比利時軍隊的正式采用。
使用情況
最早采用FN49的並不是比利時軍隊,早在1948年3月,委內瑞拉就下了8000支的訂單,這是FN49的第一宗大合同。後來才是比利時的大量使用,接著陸陸續續有阿根廷、剛果、巴西、哥倫比亞、埃及、印度尼西亞和盧森堡等國家訂購了FN49。這是FN49幾個主要的買主,其次英、美等國家也購買過少量這種槍用於試驗和評估。
生不逢時
與同時代的步槍相比,FN49的設計非常簡單,它隻有很少的活動部件,使用和維護都很簡單。它使用的是高質量的機械加工和鍛壓技術,防腐處理極好,堅固耐用而且性能可靠。但它的生產比較困難,因而價格昂貴不容易流行起來。但真正促使FN49銷量低和停產早的原因是它沒能趕得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FN49剛推出世界輕武器市場時,大多數國家仍在使用手動步槍,所以這種先進的槍支還能賣到一些國家去。而在二戰結束後它開始投產時卻已經過時了。
結構特點
FN49是一種導氣式操作、固定彈匣供彈的半自動步槍。FN49與蘇聯托卡列夫SVT步槍相當相似,但SVT是在機匣前方閉鎖,而FN49則是在機匣後方閉鎖。槍機內還有一個自動擊針保險,防止擊錘在槍機未完全閉鎖時意外打擊擊針。拉殼鉤在槍機上,射擊時,彈殼向前右方拋出,不會打向射手。當彈匣打空後托彈板會掛住槍機,使槍機保持打開狀態,這樣會提示射手已經打光彈藥,而便於迅速裝填新彈進去。重新裝填後,隻要把拉機柄略向後拉再鬆手,就能釋放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