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普林菲爾德M14步槍

斯普林菲爾德M14步槍性能數據

口徑:7.62毫米

空槍重:3.9千克

全槍長:1120毫米

槍管長:560毫米

裝彈量:20發

槍口初速:855米/秒

有效射程:700米

約翰·伽蘭德是美國一名偉大的槍支設計者,他在工作的34年中先後設計了54種步槍及生產這些步槍的加工設備,其中最著名的產品就是1935年10月定型的7.62毫米口徑M1半自動步槍,也稱為伽蘭德步槍。但二戰期間的經驗表明M1伽蘭德步槍有許多方麵需要改進。於是伽蘭德便對M1進行了很多改進研製成了T44E4,並在1957年5月1日被美國陸軍正式采用,采用後改名為美國7.62毫米M14步槍。研製M14先後用了12年時間,花費了600多萬美元。

勉強勝出

一同與T44E4參加美國新槍招標試驗的還有發射T65彈的T25、由美國H·R公司特許生產的FN FALT48步槍和英國恩菲爾德輕武器廠研製的EM2,最後T44E4和T48都通過了試驗,而且T48要更勝一籌,但因為T44E4較輕,並且生產加工及操作又與M1伽蘭德接近,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是美國本地貨。所以美國最終選定了T44E4。

工作原理

M14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這種導氣係統的特點是可以自動關閉導氣孔,限製進入導氣筒內的火藥燃氣。導氣裝置安裝在槍管下方,由導氣箍、導氣箍頂塞、活塞筒、活塞、槍機框和複進簧等組成,導氣箍右後方有閉氣閥,可將導氣孔關閉,以發射槍榴彈。這種裝置是伽蘭德在M14上首創的,並且獲得了專利。槍機右前端有一導輪,導輪卡入槍機框上的導槽之中,機框通過導輪可以帶動槍機在機匣中前後運動。拉機柄在機匣右前方,通過一個連杆與槍機連接,當最後一發彈發射後,槍機會被機匣左側的空倉掛機扣住。

停產原因

M14在實戰中表現出了一些缺點,如太長太重,在又熱又濕的氣候中使用很困難;7.62毫米NATO彈也太重,使巡邏部隊的單兵彈藥量有限;槍管在連續射擊過程中很易發燙,所以大部分配發到部隊的M14的快慢機都被部隊鎖定在半自動模式上,同時也避免在全自動射擊時無意義地浪費彈藥;所用彈藥威力太大,在點射時槍的跳動嚴重,使散布麵太大。由於這些原因,美國不得不尋找新的武器裝備。

比賽用槍

1959年伽蘭德推出了M14國家比賽級步槍,這種槍隻能半自動射擊,配有專門的瞄準具,槍管特別準確,受到射擊者的一致好評。直到1990年初期,它在射擊比賽中還很流行。後來在AR-15慢慢蠶食M14在射擊比賽中的位置時,美國DCM射擊俱樂部仍然樂意把M14國家比賽級步槍列入比賽項目。

美國伽蘭德M1步槍

伽蘭德M1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半自動步槍,除了M1卡賓槍外,它是美國在二戰中產量最大的輕武器。初期M1生產的速度十分緩慢,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它的產量。在1936年至1945年間,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大約生產了3526922支M1步槍,而溫徹斯特公司1940年至1945年間共生產了513880支。到二戰結束時兩家公司共生產了超過400萬支M1步槍。

令對手折服

1939年M1在俄亥俄州佩裏營舉行的國家級射擊比賽中顯露出了非常嚴重的問題,它的競爭對手便跳出來推波助瀾要求國家步槍協會與國會官員重新對參賽步槍的性能進行調查,雖然調查的結果仍然是伽蘭德步槍最為優秀,但伽蘭德本人非常謙虛,仍然針對比賽出現的問題對M1進行了改進,並於1940年7月由美國陸軍的代表在國會官員麵前示範,這次M1步槍最大的反對者——前陸軍軍官/參議院議員歐內斯特·倫迪也對M1進行了試用,他用M1步槍在300米距離上連續27次命中靶心,於是心悅誠服地相信M1步槍確是當時最好的設計。

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

M1步槍可靠性高,射擊精度高,易於分解和清潔,是一種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槍。在二戰中的大多數戰場上都有過出色表現,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好的步槍。在美國,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他們都對M1非常喜愛。M1步槍出色地通過所有極限環境下的考驗,幾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裝備M1步槍,從未提出過要進一步改進之類的建議。美國著名將軍喬治·巴頓評價M1是“曾經出現過的最了不起的戰鬥武器”。

工作原理

M1式伽蘭德步槍采用導氣式工作原理。導氣管位於槍管下方,擊錘打擊擊針使槍彈擊發後,部分火藥氣體由槍管下方靠近末端處的導氣孔進入一個小活塞筒內,推動活塞和機框向後運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沿機框導槽滑動,機框後坐時帶動槍機上的兩個閉鎖凸榫從機匣的閉鎖槽中解脫出來,回轉實現解鎖,槍機後坐過程中完成拋彈殼動作同時壓倒擊錘成待擊狀態。槍機框尾端撞擊機匣後端麵,由複進簧驅使開始複進。機框導槽導引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帶動槍機轉動,直至兩個閉鎖凸榫進入閉鎖位置。複進過程中完成子彈上膛,槍機閉鎖。機框繼續複進到位,槍又成待擊狀態。

供彈方式

M1的供彈方式簡便快捷,它有專門裝彈的鋼製漏彈夾,可以事先將這個漏彈夾裝滿子彈,用時將它由機匣上方壓入彈倉就完成裝彈了。而當最後一發子彈射擊完畢時,彈夾會被退夾器自動彈出彈倉,同時發出聲響,提醒士兵重新裝子彈。它的漏彈夾有兩種,一種是雙圓開口型,這種不論上下都可以裝入彈倉。還有一種是單開口型,這種隻能向上裝入彈倉。

M1狙擊型步槍

M1狙擊型步槍是在二戰末期針對美軍要求而生產的,它是在普通型M1步槍上加瞄準鏡等改裝而成。當時春田兵工廠分別對M1E7和M1E8進行了改裝,在1944年6月美國陸軍將M1E7重新命名為M1C並將其正式定為標準的製式狙擊步槍,而M1E8被重新命名為M1D,在1944年9月被正式采用。美國海軍陸戰隊是在1951年正式將M1C作為他們的製式狙擊步槍的,並在朝鮮戰爭期間廣泛使用。通過朝鮮戰場的實戰檢驗發現,M1C和M1D從400米至600米射程內的命中率很高,有許多M1式狙擊步槍安裝了一種通過刺刀卡榫固定的喇叭形消焰器,或安裝一種通過導氣箍固定的開叉形消焰器。

名不副實

除了兩種狙擊型外,M1伽蘭德步槍的改型中還有兩種較為出名,那就是M1E5和T26,這兩種改型都采用較短的457.2毫米槍管,M1E5使用折疊槍托,而T26則用標準的固定槍托。它們是春田兵工廠在戰爭期間試圖為傘兵設計一種較短的M1步槍。但是戰後一些銷售剩餘物資的人自己把標準步槍的槍管鋸短,並在民用市場上銷售,還起了一個名不副實的名字“坦克手伽蘭德”。

約翰·伽蘭德

約翰·伽蘭德於1888年1月1日出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小農場,但兒時就隨父母搬到美國康涅狄格州的鄉下居住。他11歲時開始在一家紡織廠做地板清潔工,並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學習了很多機械知識,18歲時成為那家工廠正式雇用的機械師。後轉入一家生產工具和量具的工廠工作,這個工廠被公認為是精密工具和儀表設備領先的製造商,這為他之後的槍械設計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伽蘭德同時還對射擊非常感興趣,這兩種興趣的混合很自然地讓他產生了設計槍支的業餘愛好。1917年對他的一生非常重要,那一年他參加了美國陸軍發出的設計新型輕機槍的招標,而且他的樣槍最終還被美國陸軍部選中,這份成功使他從此走上了槍械設計的道路,並為之奮鬥了一生。

蘇聯莫辛-納甘1891/1930步槍

M1891步槍最初有三種型號: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其中步兵步槍就是標準型長步槍,龍騎兵步槍和哥薩克步槍是配發給騎兵部隊使用的騎槍(卡賓槍)。1891型步槍的機匣剖麵為六角形,槍上有背帶轉環,可拆卸的四棱刺刀通過用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裝上刺刀後外表看起來很像一支老式的前裝槍。

結構特點

莫辛-納甘M1891步槍是俄羅斯軍隊采用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的手動步槍。它采用整體式的彈倉,通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或用彈夾裝填。彈倉位於槍托下的扳機護圈前方,彈倉有鉸鏈式底蓋,可打開底蓋以便清空彈倉或清潔維護。彈倉口部還有一個隔斷麵,上膛時隔開第二發彈,避免出現上雙彈的故障。雖然它的設計顯得複雜落後,但卻有易於生產、使用簡單可靠的優點,很符合當時俄羅斯工業基礎低、士兵教育程度低的國情。

外形多變

M1891步槍的變化非常多,最早期的槍型並沒有上護木,配有背帶轉環而不是後上型的背帶槽。大概在1894年左右,槍型有所改變,增加了木製上護木,這種樣式的M1891步槍一直生產到1908年。大概在1908年至1910年間,M1891步槍又有了許多新變化,最主要改變是由於采用新槍彈所引起的。原本的7.62×54毫米R步槍彈的彈頭是圓頭彈,在采用了尖頭彈後,由於新槍彈的彈道曲線不相同,因此步槍的表尺也必須作出相應的改變,如表尺改為弧形,射程碼的範圍加大等。但還有許多其他細節的改變是發生在1909年或1910年內,比如取消了扳機護圈後麵的鋼製手指擋板;采用新的槍管護箍;原有的背帶轉環被改為背帶槽,為此也改變了背帶的樣式;又在槍托上增加了手指凹槽以增加對後坐的控製效果,還有一個金屬製的橫銷安裝在手指凹槽的後端以增加槍機對後坐力的承受力。

主力裝備

據不完全統計,在1892年至1908年間俄國軍隊共接收了313375支M1891步兵步槍和另外的54235支單發的訓練步槍。而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俄國軍隊裝備的步槍有:M1891三線步兵步槍380多萬支;M1891哥薩克步槍71萬多支;M1891龍騎兵步槍將近78萬支;M1891憲兵步槍8749支和M1907卡賓槍23萬多支。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20多年間M1891步槍在俄軍裝備中的重要性。

升級產品

1924年以龍騎兵步槍為基礎的新槍研製工作開始,目的是要撤換所有的M1891式步槍。這種新槍的第一支試驗步槍在1927年造出來,而新的設計是在1930年正式確定的,並於4月28日被定型為“1891/30型步槍”。至此,所有的M1891隨之停產。在M1891/30步槍上進行的改進並不多,它的長度與M1891龍騎兵步槍相同,主要的改進項目是安裝了新的瞄準具,此外,M1891/30步槍的準星還增加了護圈,新的刺刀座也更堅固。另外還有采用了新護箍,改進了通條的固定卡扣。最初的M1891/30步槍仍然采用舊的六角形機匣,而1938年後生產的步槍則全部采用圓形機匣。六角形機匣的一般稱為第1型,圓形機匣一般稱為第2型。但M1891/30槍體重量大;瞄準鏡的倍數小,隻適合進行600米內的狙殺;瞄準具重疊地安裝在機匣蓋的後方,擋住了彈夾插口,狙擊步槍不能裝入普通的5發彈夾,隻能一次裝一發子彈,大大地降低了戰鬥效率。

“莫辛-納甘”名稱的由來

在1887年至1889年間,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軍隊都采用無煙發射藥的小口徑槍彈的軍用武器,所以俄羅斯政府也決定采用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為此他們舉行了一次新槍招標試驗。莫辛設計了一種5發單排彈倉的7.62毫米口徑步槍參與了這個招標,而比利時武器設計師李昂·納甘則向俄羅斯軍隊提交了一種3.5線口徑(8.89毫米)步槍。在測試中,俄羅斯政府對莫辛的步槍很感興趣,而俄羅斯軍隊卻偏愛納甘的設計。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最後隻能采用一種折中的方法:把這兩種設計合並在一種步槍上,把納甘兄弟設計的供彈係統裝在莫辛設計的步槍上,因此這種步槍係統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