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槍是一種單兵雙手握持發射手槍彈的輕型全自動槍械。具有較高的射速,主要以密集火力射擊200米以內的生動目標,用於裝備空降兵、裝甲兵、偵察兵、邊防部隊、公安、武警等各種特業分隊和警衛部隊以及非直接戰鬥人員等。衝鋒槍比步槍短小輕便,易於隱藏攜帶,特別適合叢林戰、山地戰和城市巷戰等短兵相接的遭遇戰和破襲戰等。

時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多發裝填的彈倉槍顯現出了自身的弊端,在戰壕戰中它不僅不實用,而且火力很弱;在守衛己方的陣地戰中也不能在中、近距離上對敵人實施密集火力阻擋大量的敵兵。而此時的左輪手槍和自動手槍攜彈量少,更不能勝任。所以研製一種在有限的空間內便於操作、能迅速向各方向開火且容彈量多的武器成了當務之急。

最早的衝鋒槍

1915年,意大利人艾比爾·貝特爾·列維裏成功設計了維勒·帕洛沙M1915式9毫米衝鋒槍,這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手榴彈的連發武器,被認為是衝鋒槍的鼻祖。這種槍比較重,難以抵肩射擊,意大利陸軍最初將它作為輕機槍使用,以填補步槍和重機槍之間的空白,但它卻隻是曇花一現,在一戰結束後就被打入冷宮。之後,德國人胡戈·施邁瑟從繳獲的維勒·帕洛沙M1915式衝鋒槍上受到啟示,成功設計了MP19Ⅰ式9毫米衝鋒槍,並裝備了德國軍隊,成為世界上第一種被大量裝備的真正衝鋒槍。

發展階段

自從衝鋒槍問世以來,已經經曆了四個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它的初步發展階段,代表槍械有M28式11.43毫米湯普森衝鋒槍、意大利伯萊塔M18和M1938A式、德國的MP19Ⅰ式9毫米衝鋒槍等。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至20世紀40年代是衝鋒槍發展的全盛時期,種類之多,使用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其代表有美國M3A1式、英國司登MKⅠ式、德國MP40式等。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衝鋒槍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這一時期的衝鋒槍性能越來越好,在結構上也有創新,最具代表性的有奧地利Mpi69式、德國MP-L和MP5式、以色列烏茲、美國英格拉姆衝鋒槍等。20世紀70年代,由於受小口徑突擊步槍異軍突起的影響,衝鋒槍發展緩慢,進入八九十年代,一些國家開始研製了集手槍、衝鋒槍和短突擊步槍三者於一體的個人自衛武器,使衝鋒槍的發展出現了柳暗花明的新景象,代表性的有意大利塞茨“幽靈”M4衝鋒槍、比利時FN P90衝鋒槍、德國MP5K衝鋒槍等。

分類狀況

衝鋒槍按戰術使用可分為普通衝鋒槍和特種衝鋒槍,而特種衝鋒槍又分為衝鋒手槍、輕型/微型衝鋒槍和微聲衝鋒槍。現代的衝鋒槍口徑大多是9毫米的,隻有少數國家采用7.62毫米口徑和11.43毫米,全槍重3千克左右。通常把小於2千克的衝鋒槍稱為輕型衝鋒槍,有人還把體積比較小的衝鋒槍稱為微型衝鋒槍。

結構特點

衝鋒槍多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原理和慣性閉鎖方式,所以結構簡單、成本低,其彈容量較大。一般為30—40發,有的可達70發,發射方式以連發為主,有的可單/連發射擊,戰鬥射速大約為40—100發/分,槍托多采用折疊式或伸縮式金屬材料。

意大利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

維勒·帕洛沙M1915有衝鋒槍的鼻祖之稱,其外形與現代衝鋒槍有較大差別,不適合單兵使用,但它有較密集的火力,所以成為現代衝鋒槍的發展基礎。該槍是由意大利有名的輕武器設計師艾比爾·貝特爾·列維裏設計製造的,有名的菲亞特-列維裏M1914機槍就出自他手,因此,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也算是出身名門了。

結構奇特

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實際上是由兩支槍左右並聯組裝而成的,這兩支槍各有一個鏟形握把和一個按鈕式扳機,其整體設計確實很像一挺機槍,所以在意大利又被稱為“自動機槍”。 該槍非常短,全槍隻有533毫米長,裝上兩個裝滿25發彈的彈匣後質量僅為7.26千克。

影響深遠

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由於結構和彈藥的限製而算不上是成功的武器,但它為真正有效的武器提供了設計基礎。意大利後來研製的9毫米OVP衝鋒槍,就是它的改進型。其他一些國家也受到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的啟發而研製了發射手槍彈、開膛待擊、非剛性閉鎖重型槍機等特征的真正的衝鋒槍,其中一些早期的試驗品甚至直接仿製了維勒·帕洛沙M1915衝鋒槍的結構設計。

意大利弗蘭奇LF-57衝鋒槍

弗蘭奇LF-57衝鋒槍是以生產霰彈槍聞名的路易吉·弗蘭齊公司研製的唯一一款衝鋒槍,原型槍於1956年研製成功,當時命名為LF-56。第二年,在將LF-56做了一些改進後,弗蘭齊公司將其命名為LF-57,並進行生產。除基本型外,1962年前後,弗蘭齊公司還推出了LF-57的半自動警用型,另外在美國的民間市場有一種槍管長度增至406毫米的民用半自動型。

構造特點

弗蘭奇LF-57衝鋒槍采用自由後坐式工作原理,開膛待擊,槍機像反轉的“L”形,閉鎖後槍機的大部分位於槍管上方,這樣設計是為了減少武器長度和增加槍機重量,同時使槍機運動時的質心位於槍管上方,有助於控製射擊時的槍口跳動。該槍隻能全自動射擊,既沒有快慢機,也沒有手動保險裝置,隻在握把前方、扳機護圈的下方有一個大的按鈕式自動握把保險。

使用概況

LF-57衝鋒槍研製成功後,曾被意大利海軍采用,但訂購數量很少。後來弗蘭齊公司打開了非洲市場,在那裏銷售了不少。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於各種原因,弗蘭齊公司放棄了LF-57衝鋒槍的生產。

意大利伯萊塔M1938衝鋒槍

20世紀30年代中期,曾成功研製了兩種警用半自動卡賓槍的意大利武器設計師圖利奧·馬恩戈尼開始轉而研製衝鋒槍,這就有了伯萊塔1938衝鋒槍。該槍性能可靠,射速較高,在1938—1960年間曾一直是意大利陸軍的標準衝鋒槍,在二戰期間還大量銷往德國,另外該槍在羅馬尼亞等國也得到廣泛使用。

工作原理

伯萊塔1938衝鋒槍采用簡單的不帶延遲裝置的後坐力製動係統,但安裝了一個保險裝置,因為隻有當槍栓回移至槍管準備擊發時,保險的頂杆端頭才會與一個凸輪表麵接觸並交替推動撞針前行,撞擊火帽,擊發子彈。該槍的回複簧比較細,可在槍拴內運行。其槍栓靠近撞針,由一個鎖環定位,其尾部嵌入一支鋼管中。此外,該槍采用雙扳機係統,前扳機控製單發,後扳機控製連發。